首页 > 公示公告 >> 2022年第一批“云南好人”候选人推荐公示
【字号:
【打印】

2022年第一批“云南好人”候选人推荐公示

2022-11-08 来源:云南省文明办

根据云南省“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有关要求,现对2022年第一批“云南好人”拟发布的36名候选人予以公示。

 

名单如下:

助人为乐好人(11人/组

李一飞  张保益  杨建国  杨  蕾  李汉章  陈天友

姚立祖  和丽芳  张桂仙  王建华  张  琳

敬业奉献好人(18人/组)

刘亚洲  李新文  汪  磊  谢红芬  罗红亮  李志高

鲍卫忠  夏绍能  江燕、毕先弟   和炉光  沈志宏  李能龙

郭元首  张  梅  杨国旺  杨洪琼  赵跃芳  李华富

孝老爱亲好人(4人/组

张天连  和建花  陈  斌  杨洪生

见义勇为好人(3人/组

赵悦希  蒋文才  杨绍兴

 

广大干部群众对所推荐对象如有异议,可通过来电、来信等形式向云南省文明办反映。以单位名义反映的,请加盖本单位公章;以个人名义反映的,请使用真实姓名并提供具体联系方式。

公示时间:2022年11月8日至10日

联系人:云南省文明办思想道德建设处 刘老师

联系电话:0871-63992077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广福路8号

邮编:650228

 

云南省文明办
2022年11月8日

 

 

2022年第一批“云南好人”推荐评议活动——“云南好人”事迹

 

姓名:李一飞

事迹类别:助人为乐好人

推荐单位:共青团云南省委

90多岁老党员30年执着一件事:资助困难学生圆梦

李一飞,男,汉族,1928年8月生,中共党员,已离休。
      自1992年与云南希望工程接触至今,李一飞一直坚持做一件事:圆困难学子上学梦。30年来,他累计捐款92.2万余元,资助了26个民族共370名贫困学子;他走遍云南30个县区、80个乡镇、145所乡村学校,行程达15000多公里,深入云南希望工程项目点11次,累计看望受助学生183名,走访特困户家庭28户,巡视希望小学建设工程质量88所。他曾获优秀共产党员、全军先进离休干部、希望工程贡献奖、全国最美志愿者、老有所为奉献奖、最美退役军人、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等多项荣誉。
      结缘希望工程
      1949年,李一飞跟随陈赓、宋任穷率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广西南宁抵达昆明,滇南战役之后,李一飞就留在了云南,1951年去重庆读了军校,1953年回到云南,他被安排到军区营建委员会,负责全军区营房、基地、仓库建设,1983年离休,离休前任昆明军区后勤部营房部副部长。
1992年5月27日,李一飞被《人民日报》上一则大别山女孩因家境贫困上不起学的希望工程筹款案例所触动,并开始了第一例一对一助学。
为充分了解受助孩子的基本情况,执着的李一飞总是自己到一线了解学生们的学习生活情况。他戴着一顶志愿者小红帽,拿着一支笔和一个小本,先后走遍云南30个县区,用脚步丈量着他时时挂念的农村。从那时起,李一飞每年都会拿出一部分离退休金救助10来个孩子。
      定向资助少数民族女生
      “最多的一年救助了17个孩子,而且都是少数民族的小学生,一翻资料发现基本全是女生。”李一飞说,那个时候,失学辍学儿童里百分之七十是少数民族,且大多数是女生。了解情况后,李一飞定下了标准,定向资助少数民族困难女生。
李一飞的公益理念一直在与时俱进,从一开始的资助少数民族女生,到义务教育普及后转而资助大学生。
从第一次资助到如今370名困难学生获资助,从小学生到大学生,从衣物捐赠到一个个装满学习用具的爱心包裹。包裹中是李一飞精心挑选的耐用结实的布书包,里面装有60本各学科的作业本、铅笔盒、铅笔刀等文具,新华字典、成语词典、数学解题手册、语文造句、错别字手册等辅导书籍,家庭疾病防治手册,甚至还有部分品种果子培养与种植的农业技术书籍。
      希望100岁前资助满500名学生
      多年来,李一飞总是孜孜不倦给孩子们写信回信,用一封又一封的信件改变了无数孩子的生命轨迹。
如今李一飞家里最宝贵的东西便是装了整整三箱写满孩子信息和编上编号的信。知道孩子们收不到信会着急,李一飞有信必回,他有时还会用信件与老师交流教育方法。某次,遇到一个傈僳族的孩子因为汉语不好成绩跟不上,李一飞一直写信托付老师要耐心教导,后来老师去孩子家里把李一飞写的信念给孩子的爸爸妈妈听,之后全村的人都来听了,村里的老乡们很是受用,觉得一定要让孩子把书念完。
如今,李一飞94岁了,他的生活有两件事很重要:一件是争取在自己100岁时资助500名学生,另一件是见证受资助的370名学子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

 

姓名:张保益(已故)

事迹类别:助人为乐好人

推荐单位:省委老干部局

离休老干部无私捐资助学16载,自愿捐赠遗体倡新风

张保益,男,1926年7月生,汉族,北京通州人,1949年3月参加工作,1956年6月入党,2022年6月3日去世。曾任云南日报社秘书处副主任,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干部五处处长,中共云南省委老干部局安置处处长。他早年投身革命,转战南北,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奉献了人生最美好的年华,1986年2月退休以后,依然情牵百姓、心系发展,长期资助贫困学子。他去世后,家人遵照他生前遗愿,将遗体无偿捐献,为医学事业作贡献。

乐学善思,勤修不辍品自高

1986年,张保益退休以后仍然关心社会的发展建设,他时刻以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争做“政治坚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的楷模。每月局机关离退休人员党支部学习,他不顾腿部疾病,风雨无阻,按时参加学习。他经常对身边的老同志说:“学习是一种脑力劳动,经常学习能够锻炼脑子,保持清醒,防止老年痴呆等疾病,可以为国家减少负担,为社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他乐学善思,经常深入基层做调查,向有关部门提交了《以德治党浅见》《关于省老年大学建设的建议》等几十篇调查报告和有建设性的建议,为推进云南老干部工作奉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心怀大爱,捐资助学传真情

退休以后,张保益用实际行动发挥余热,努力回报社会。2006年,他从《都市时报》看到一则报道,了解到许多学生因家庭贫困,甚至交不起大学学费,心里感到很难受。随即,他拿起电话向报社询问,表达了自己结对捐助学生上学的愿望。此后,张保益每年都要从离休费中拿出近万元,帮助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学。他长期资助的贫困学生中,有3名考上了大学,后来毕业参加了工作,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每当遇到社会公益活动,张保益都二话不说倾力相助。2010年,云南遭遇百年一遇的全省性特大旱灾,他向灾区捐款4200元。2011年10月,共青团云南省委等单位发起“福贡县山区小学‘爱心床’一助一希望工程劝募活动”,张保益从新闻媒体上看到消息后,捐款2400元,为福贡县一所小学购买了4套床具。2012年5月,《昆明日报》报道云南昭通巧家县荞麦地乡发泥村小学的一些学生家庭贫困,衣着单薄,他马上为小学寄去2000元,帮助他们购买衣物、抵挡严寒。2012年6月,张保益了解到云南省委老干部局扶贫联系点小学的孩子们缺衣少被,有的冬天光着脚板,连鞋都穿不上,他立即到银行取出4000元,委托单位给学生购买御寒衣物,并再三嘱托:“捐助时请以云南省委老干部局的名义,不要说我的名字。”像这样的捐款,不知有多少次,连他自己都记不清了。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当时已94岁高龄的张保益拿出3000元交给党组织,郑重地说:“我是一名老党员,我有责任和义务为国家、为人民贡献一些微小的力量。”

豁达超脱,捐赠遗体倡新风

2006年6月的一天,张保益给昆明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无偿捐献遗体的意愿。对方回信表示感谢,寄来一份《志愿捐献遗体表》,要求必须征得儿女同意并签字,再盖上所在单位公章。收到表格不久,张保益马上同儿子女儿开了一个家庭会议。他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是一名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生亦何欢,死亦何惧,人死了大办丧事很浪费,花钱买墓地也没有必要,捐赠遗体是最好的选择!”最终,3个儿女尊重他的想法,在表格上签了字,完成了他捐献遗体的愿望。他还详细安排了办理程序:去世之后,儿女通知昆明医学院解剖教研室,让他们来运走遗体即可,不举行悼念活动。

2022年6月3日,张保益去世,把“最后一捐”献给国家医学研究事业,他那博大、无私、宽广、高远的胸襟,影响和感动着身边的人,在云南人民中树起了一面火红的旗帜。

 

姓名:杨建国

事迹类别:助人为乐好人

推荐单位:省关工委、大理州文明办

88岁老党员助人为乐60年,奉献社会报党恩

杨建国,男,1934年12月15日生,中共党员。60年来,杨建国通过民政、残联、共青团等部门向希望工程、受灾地区、贫困儿童、生活困难群众、残疾人等捐款12万余元,交纳特殊党费5.1万元,先后荣获全国优秀纪检干部、云南省纪检先进工作者、云南省学雷锋先进个人、云南省扶残助残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事迹编入《党的忠诚卫士》一书。

忘不了党和人民的培养和关怀

身着一套浆洗了不知多少次的蓝色中山装,脚穿一双修补了不知多少回的旧皮鞋,手拿打满补丁的“公文包”,88岁的老人杨建国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但在助人为乐的公益之路上,他却一点也不“吝啬”,用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接济了无数困难家庭。

1934年,杨建国出生在宾川县钟英乡锁脚村。小时候,他过着忍饥挨饿的日子,是村里的好心人关心他,才让他渡过难关。1953年他当上了一名光荣的筑路工人,在筑路工地的岁月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答党恩乡情。回乡探亲时,看到家乡落后贫苦的状况,他把一整年的收入全部给了需要治病、买米的乡亲们。他先后为宾川县钟英乡的锁脚、哨上、皮厂三个自然村出资购置3套广播器材,让落后的山乡听上了广播;他出资购买医疗设备,让贫苦乡亲患病后能及时得到救治;他还积极捐资、捐书支援家乡办学,多次把积攒下的钱送到辍学儿童手中;单位职工家属住院交不上医药费,他也倾囊相助。遇到别人需要帮助,他都会竭尽全力去帮忙。

生命不息、奉献不止

1995年杨建国退休,从“单位人”转变为“社区人”,本着“退休不褪色、人退思想不能退、革命精神不能退”的思想,他勤勤恳恳为居民群众服务:替居委会发传单,走访社区群众做思想工作,积极动员下岗失业党员组建党支部。通过民主选举成为第七党支部书记后,他不断学习党建知识,及时向党员群众进行宣传,开展送学上门,并自费购买书籍、征订报刊供老年人学习。

从1994至2008年,杨建国先后14次向大理市见义勇为基金会捐款10000元;1993年至2009年,先后16次向大理州残联捐款10550元;1988年至2016年,先后16次向希望工程捐款21900元;2009年至2021年,先后14次捐助抗震救灾、洱海保护、疫情防控30300元……60年来,他通过相关部门向希望工程、受灾地区、贫困失学儿童、生活困难群众捐赠了12万余元,交纳特殊党费5.1万元,自己却依然居住在7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里,用着简易的木板床和老旧的书桌,窗前那幅“不求功名报党恩,但求薄力献祖国”的字画是他高尚灵魂的真实写照。

 

姓名:杨蕾

事迹类别:助人为乐好人

推荐单位:昆明市文明办

热心公益人用生命感召生命,志愿帮助病患走出阴霾、勇敢抗击病魔

杨蕾,女,1978年9月生,中共党员,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云加益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发起人。

杨蕾是一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如今已和“白血病”抗争十一年。患病像一个警钟,让杨蕾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很多事情由不得自己去等待!为帮助更多患者重拾生活信心,她“现身说法”,用自己的治疗故事为更多病友及其家属带去希望和光芒,并依托平台筹集善款,竭尽所能助医助学。

用生命影响生命 帮助病友走出阴霾

从2011年患病到2013年经过治疗病情逐渐稳定,杨蕾萌生了帮助病友认识疾病,走出阴霾的念头。于是,自2013年5月开始,杨蕾以草根志愿者的身份,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为初患病的病友及其家人进行资源链接及情绪疏导。经过两年的积淀,2015年1月杨蕾正式成为北京新阳光慈善基金会在云南地区的核心志愿者,并在昆明市多家三甲医院血液科开展志愿服务。

在从事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杨蕾在儿童医院血液科接触了两个患儿家庭,他们的孩子都是刚刚确诊白血病,孩子妈妈状态很不好,比较无助和伤心,总是哭。杨蕾主动与她们交流,告诉她们自己也是白血病患者,以自己的故事鼓励她们树立信心,帮助孩子一起战胜病魔。这件事让杨蕾真切感受到“生命影响生命”的力量,也极大增强了杨蕾以患者身份帮助病友们的决心和信心。

社工性格的“杨妈妈”

“社工性格”是公益伙伴对杨蕾的评价。杨蕾认为,“社工性格”既要有耐心和沟通能力,也要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直以来,她也始终向着这个方向努力。在昆明市儿童医院血液科为患者服务时,杨蕾接触的第一个患儿是来自贵州的小花(化名),在和小花的奶奶沟通后,杨蕾通过朋友圈先后帮小花筹集近3万元的治疗费,还向中华慈善总会病前低保药品申请援助,并为小花的大伯在昆明找工作,这些全是围绕小花一家的“刚需”展开,事后才有人告诉杨蕾:“你做的是一个经典社工个案。”这也让杨蕾开始对“社工”有了新的认知。如今的杨蕾是很多白血病患儿的“杨妈妈”,见证了很多孩子经过各方努力最终康复回归社会的故事。为了更专业地服务患者,杨蕾还通过了国家初级社工师考试,取得了助理社工师资格,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医务社工。

从“业余”到“专业” 劝募爱心善款近6000万元

通过几年的努力与坚持,2018年11月,云加益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为“云加益”)在呈贡区民政局正式登记注册,2020年、2021年分别成为昆明医科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社工专业及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工作系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实践教学基地。

依托平台,杨蕾走上了专业助人的道路。经过她的积极争取与沟通,云加益先后与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等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在众多公募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云加益陆续在昆明市三甲医院血液科、新生儿科建立了八个医务社工站,为医患开展专业医务社工服务,通过联合劝募筹集并执行社会爱心善款近6000万元,有1000余大病家庭受益。自2017年10月首次在医院以云加益身份开展社工站活动至今,杨蕾共开展近500场活动,服务超过5000人次。

患病之后十年来,杨蕾通过助人完成了自助,“每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但点点爱心终将聚力发散,照耀前行之路。”

 

姓名:李汉章

事迹类别:助人为乐好人

推荐单位:昆明市文明办

“代理爸爸”20年坚守,用爱为孤残儿童撑起“温暖的家”

李汉章,男,1964年8月生,中共党员,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县团街镇龙海村委会杨家村党小组组长。从2002年接触儿童福利事业至今,他已经在杨家村儿童康复中心的工作岗位上辛勤耕耘了20年,曾先后获得“全国五好家庭”“昆明市道德模范”“最美昆明人”“昆明好人”“昆明市最美家庭”等荣誉称号。

播撒爱的种子,为孤残儿童构筑起幸福家园

2002年6月,在昆明儿童福利院的家庭寄养项目落地杨家村后,李汉章就带着村里的13名村民参与寄养,成为福利院孤残儿童的“寄养爸妈”。谈及选择当寄养家庭的初心,李汉章和妻子张继珍说:“昆明儿童福利院的工作人员向我们说了这个项目后,本来心里没底,只是打算上昆明去看看这些孩子。可一见到他们,心都软了,心里想着再难也要养好这些娃娃。”就这样,越来越多的孤残儿童在杨家村找到了家,李汉章也成为了孤残儿童的“代理爸爸”。

无私奉献,精心呵护孤残儿童健康成长

2002年底,李汉章家又寄养了两个孩子。这两个孩子的情况比2002年6月寄养的那个孩子更糟糕,都只有一岁多,生活没办法自理,需要人24小时照顾。于是,38岁的李汉章放弃了外出打工挣钱的机会,和妻子张继珍一起当起了全职代理父母,李汉章的女儿也协助父母带孩子。李汉章说:“每天都是洗不完的衣服,一院子都晾满了尿布。三个孩子都不会说话,不过到了后来我们就有经验了,一看娃娃的表情就知道他是饿了还是想上厕所。”其中的艰辛不一而足,但李汉章一家并没有放弃,他们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护为3名孤残儿童撑起了温暖的家。

用心浇灌,点亮孤残儿童康复梦想

每天,孩子们见到李汉章夫妻俩,都会本能地伸出小手,叫爸爸妈妈,这让他们很感动,他下决心要让生活在杨家村的孤残儿童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快乐生活。

他提出杨家村寄养家庭要以“阳光、自信、独立”为培养目标,从心理、行为等各方面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他常常说:“人的潜能是很大的,你只要把它完全挖掘出来他都可以做到。”

为让杨家村的孤残儿童更好地成长,他积极筹措资金,借助昆明市儿童福利院提供的康复资源以及妇联组织经过协调向有关部门争取的体育锻炼器材,有针对性地为杨家村每一户寄养户的孩子定做了康复器材,逐步实现了让“躺着的脑瘫孩子坐起来,坐着的脑瘫孩子站起来,站着的脑瘫孩子走起来,走着的脑瘫孩子能跑起来”的康复目标。

二十年来,在李汉章的带领下,杨家村全村76户村民从最开始的23户寄养户、寄养孤残儿童51人,发展到最多的时候有54户寄养户、寄养孤残儿童169人。许多附近乡镇的村民也纷纷到杨家村学习,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姓名:陈天友

事迹类别:助人为乐好人

推荐单位:文山州文明办

青年企业家回乡创业,慷慨解囊助力乡亲脱贫致富

陈天友,男,1991年1月出生,彝族,广南县丰尚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2020年获文山州“新时代乡贤”荣誉称号。

辞职回乡,情系家乡心中有梦

十年前,刚初中毕业的陈天友到浙江闯荡,学制衣服,由于心灵手巧、勤劳刻苦,很快成为技术骨干。2017年底,他回家过年时发现,乡亲们仍然依靠外出务工、小种小养等传统方式生活,日子过得“紧巴巴”。看到这些,有着家乡情结的他心里五味杂陈,在为乡亲们无力摆脱贫困而焦虑的同时,也看到了家乡潜在的发展机遇。2018年,他毅然放弃当时的工作,开始了回乡创业之路。

找准路子,开办公司迈开步子

2018年6月,他创办的广南县丰尚服饰有限公司在珠街镇幸福大道正式投产,公司以生产校服为主,采取“公司+扶贫车间+贫困户”的就业扶贫模式,有效带动当地闲置劳动力就近就业,在广南县珠街镇、曙光乡、南屏镇建立扶贫车间3个,切实解决21户115人贫困人口就业问题,带领村民们走上了致富路。因公司产品优、服务好、信誉高,很快赢得了顾客青睐,销售市场从乡(镇)走向县城、从广南走向县外,甚至远销省外。

慷慨解囊,回报桑梓献爱心

近年来,他一直关注贫困学生的生活和教育问题,捐资帮助贫困学生圆求学梦,并为许多学校捐赠校服、棉被以及各类办公设施:2019年,他向广南县珠街镇中小学捐赠了服装200套、棉被100床、打印机6台、LED显示屏2套,向富宁县归朝镇中小学捐赠校服400套、棉被400床;2021年,向广南县珠街镇小阿章村委会和八宝镇初级中学捐赠办公电脑4台、电子显示屏2套、校园广播1套、路灯1盏,向麻栗坡县马街乡中心校捐赠校服336套;2022年,向广南县篆角乡中心学校和者太乡三卡小学捐赠棉被300套、校服280套向麻栗坡县马街乡中心校捐赠校服336套。他也一直关心家乡发展,关心疫情防控工作:2020年初,他带领12名有缝纫技术的志愿者开展应急口罩生产工作,驾车到昆明新螺蛳湾拉运所需原材料,短短10天时间便生产出2万余个口罩,为抗疫贡献力量;2022年,他向广南县珠街镇、曙光乡、者太乡、黑支果乡、珠琳镇和旧莫乡捐赠医用外科口罩11万只、体温计3000只,并为当地捐赠了“爱心澡堂”建设资金。2020年,陈天友被评为文山州“新时代乡贤”。

 

姓名:姚立祖

事迹类别:助人为乐好人

推荐单位:楚雄州文明办

楚雄蓝天救援队长连续8年、总计6千多小时,倾力志愿紧急救援

姚立祖,男,1968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楚雄蓝天救援队队长、党支部书记。

自2014年担任楚雄蓝天救援队长以来,姚立祖带领全体队员积极参加自然灾害、日常事故紧急救援,山野搜救、城市搜救及车辆、人员溺水打捞等人道主义紧急救助,个人服务时间达到6261小时。2018年被中国蓝天救援队授予特殊贡献奖。

成立以来,楚雄蓝天救援队的任务从最开始时的帮助寻人,逐渐拓展到山地救援、地震救援、泥石流和洪涝灾害救援、水域救援等领域。为让加入救援队的普通志愿者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救援队员,全面掌握救援技能知识,他利用周末和下班休息时间,组织开展业务训练、技能培训。作为队长的他将把队员平安带回家作为义务责任,每次救援都冲锋在前,队员们常说:“队长总是把轻松的任务留给我们,重的、累的、危险的留给他自己。”2016年9月22日,暴雨袭击大姚县桂花镇,其中马茨村发生泥石流灾害,受灾最为严重。根据州委、州政府的抢险救援指示,他立刻带领20名队员携带救援器材、保障物资,疾驰300余公里,连夜奔赴马茨村。由于道路成段被冲毁,救援车辆无法通行,他们每个人只能背负20多公斤的救援器材或保障物资,冒着大雨徒步蹚过湍急的河流和箐水,紧急徒步10余公里后,他们终于到达失联10余小时的马茨村。到达救援点后,顾不上休息,他带领队员立刻开展救援工作,帮助转移受灾群众及其生活物资、贵重物品。经过5天的抢险,他们圆满完成救援任务。

夏季是溺水事故高发期,每到夏天,他都非常担心孩子们会不顾安全,在入水游泳时发生溺水事故。正因为如此,他24小时带着救援报警电话,就怕错过了最佳救援时间。2019年7月,一名小学生在一水库溺水,当地公安、消防都出动了警力帮助搜救打捞,但依然没有找到那名小学生。深夜11点接到电话后,他立刻带着8名队友赶往事故现场下水搜救,经过连续4个多小时的搜索,终于找到了已没有生命体征的溺水儿童。一个花季少年就这样消失了,让他心里非常难过。每次只要有人溺水,不管打捞难度有多大,只要有一线希望他都坚持一定要把人打捞上来。

8年来,在楚雄州的大地上,经常会出现他和队友参与救援的身影。他们参与的所有救援任务都是免费的,每次出队的费用、装备的新增及维护都来自队员们的自筹。他和他的队友多次与全国各地的蓝天救援队伍联合组织救援行动,也曾驰援缅甸、老挝等周边国家执行人道主义救援任务,收获了社会各界200余面锦旗。他们参与过的各类救援达500多场次,救援过的群众近30万人次。只要接到救援信号,他们就会义无反顾奔向救援现场,让大爱之花绽放在蓝天之下。

 

姓名:和丽芳

事迹类别:助人为乐好人

推荐单位:德宏州文明办

纳西族女教师坚持18年,真心帮扶助学贫困学生

和丽芳,女,纳西族,1968年4月生,中共党员。自2001年3月调入法帕中学任教以来,她一直为农村教育工作无私奉献,先后被评为“芒市好人”“巾帼标兵”“芒市先进工作者”,获得“云南省乡村学校从教20年以上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真心助学,心系学生

为了不让孩子因为家庭贫困而失学,自2005年以来,她利用工作之余,积极与社会爱心人士联系,牵线搭桥开展贫困助学活动。18年来,她已成功与国内外12家爱心机构进行联系,并搭建了爱心平台。从国内到国外,从北京到上海,再到昆明、丽江、大理,她用爱心编织了一张网,让充满正能量的爱心人士加入资助贫困学生的队伍中来,为山区孩子打开了一道希望的大门。

帮扶18年,坚持18年

法帕中学、芒市职业教育中心、昆明机电学校、云南师范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从2003年资助第一个学生杨根相开始,18年来,经她牵线搭桥资助的学生达到1200多人,受助孩子遍及省内外。在他们的帮助下,许多山区孩子走进了高中、大学的校门,圆了读书梦,也让更多大山里的贫困家庭有了盼头、有了希望。“大手拉小手、爱洒蓝天下”,和丽芳用力所能及的力量投身公益,回馈社会,撒播爱心。

那些接受过助学帮助的学生中,已有200多人考取了重点高中或完成了大学学业,受助学生许玲香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物理老师,在芒市五岔路中学工作,并成为“树华”奖学金的甄选委员;上海理工大学的受资助学生雷达现在又来资助他的学弟学妹。

在和丽芳的努力下,“思诚奖学金”“阿米尔奖学金”“砺剑奖学金”落户法帕中学,为贫困学子的求学路保驾护航。18年的坚守,法帕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父老乡亲,都在见证着和丽芳的爱心。

共筑梦想,为爱前行

2020年11月,在和丽芳的牵线搭桥下,在喜阅屋项目团队和上海家禾家卓越002团队的助力下,全国最大的一间“喜阅屋”落户风平镇中心小学,为1200多个农村孩子提供了阅读平台。2022年6月,第十一间“喜悦屋”落户木康小学,为促进边疆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推动警地文化交流起到重要作用。

一件衣,一份爱

2021年,经和丽芳不懈努力,上海“小蜜蜂”团队及湖北武汉的方贤辉先生给法帕中学的孩子们寄来了938件新衣、102套被褥和130套教学用品,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来自远方的温暖。

和丽芳常说:“如果生命中应有所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生活里当有所企盼,那就是我的学生。”走在乡村教师的路上,和丽芳风雨不惧、无怨无悔,虽然偶尔伴有苦恼与无奈,但每当看到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学有所成时,她的内心便涌动着难以言说的欣慰与喜悦。

 

姓名:张桂仙

事迹类别:助人为乐好人

推荐单位:省交投公司

交投系统岗位能手17年坚持,无偿献血9千多毫升

张桂仙,女,白族,1980年2月生,中共党员,云南省交通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昆明西管理处昆明西收费站收费员。

在工作中,她是业务精湛的岗位能手;在生活中,她是知冷暖、会疼人的“大姐”;在社会公益人眼中,她是不计得失、甘于奉献的“昆明好人”。

工作之余,张桂仙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努力为社会奉献自己的爱心。2004年,张桂仙路过昆明东风广场,看到一辆献血车停在广场上,车旁的展板正在宣传一位献血43次的老人的先进事迹。深受感动的张桂仙毅然走进了献血车,光荣地献出了人生的第一个200毫升血液。她说:“我不知道谁会是这份爱心的最终受益者,但我相信在紧要关头会对其他人有所帮助。”自从第一次献血后,张桂仙坚持无偿献血17年,参加无偿献血29次,献血量达9100毫升。一本又一本无偿献血证,代表着张桂仙一次次爱心献血和一次次爱的奉献。

身为“昆明之美”志愿者公益团队的一员,她跟随“昆明之美”志愿者公益团队,用一次次公益活动为昆明的美丽添砖加瓦,她还经常带着儿子一起参加公益活动,让公益的种子根植在儿子心中。张桂仙把流浪者当亲人、把低保户当亲戚、把困难群众当家里人、把灾区群众当远亲,在每周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公益活动中,她都会热情地为拾荒者们送去包子、鲜花饼、矿泉水、稀饭等物资,为流浪者理发。节假日,张桂仙和志愿者们会为流浪者发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冬天的棉衣棉被,她也经常参加滇池放鱼、关爱红嘴鸥等公益活动。

2018年5月开始,张桂仙先后多次参加昆明市及昆明西山区、官渡区市民文明巡访团志愿服务巡访工作,为昆明人居环境改善和社会文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她总是说:“我做的这些虽微不足道,但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创文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文明城市建设永远在路上,要巩固和深化创文成果,让文明成为春城最美的名片。”截至目前,张桂仙已参与市民文明巡访团志愿服务活动巡访100余次,参加“昆明之美”公益活动92次。

2011年11月22日,张桂仙到银行自动取款机查收工资时,发现取款机内有一张还未退出的银行卡,卡内存款余额20多万元。20多万元对很多家庭来说都不是一个小数字,如果遗失了,那将是很大的经济损失,她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将银行卡交给了银行工作人员。在失主找到她并给予她物质上的感谢时,她微笑着拒绝了,“这是我应该做的。”

 

姓名:王建华

事迹类别:助人为乐好人

推荐单位:楚雄州文明办

企业家勇担社会责任,疫情期间坚定保障物流通畅

王建华,男,汉族,1972年8月生,南华县腾龙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注册高级商务策划师,楚雄州第十二届人大代表。

2005年,王建华创办了南华县腾龙物流有限公司。经过多年努力,公司从最初的2辆车、5个人,到现在拥有各类运输车辆986辆、年吞吐货物量730多万吨,发明实用新型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9项,成长为国内国际危险品运输、国内国际普货运输、货物仓储、汽车修理、汽车配件销售、车辆检测、劳务派遣、车辆租赁、驾驶培训、市场经营为一体的综合性物流企业,解决了5230名农民工就业问题,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实用型人才。近年来,王建华先后获“楚雄州首届青年创业奖”、第七届“云南青年创业省长奖”等荣誉。

冲锋在一线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带头冲锋在生产运输一线,对滇西片区进行突击保供运输。经过数日奋战,累计完成1000余吨油品保障运输,有效保障了滇西片区的油品正常供应。此外,为支持疫情防控工作,公司先后到玉溪拉运消毒酒精和消毒液22吨,到瑞丽口岸拉运20万只防护口罩、捐款10万元,为疫情防控一线工作人员捐献医用防护N95口罩1060只,以实际行动彰显了企业的责任和担当。

爱心传递千里

2020年2月20日,一批由共青团云南省委、云南省青年联合会、云南省青年企业家协会和南华县群众共同捐赠的酒精、鸡蛋、蔬菜等物资急需运往湖北省咸宁市。面对疫情期间物流运力紧张的情况,公司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王建华主动请缨,千里驰援湖北咸宁,支持当地抗击疫情。

热心公益事业

王建华始终本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服务”的宗旨,刻苦钻研、积极向上,服务群众、默默奉献,投身各项工作中。在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积极参加公益慈善事业,捐助贫困大学生,向地震、干旱灾区捐款捐物,并开展慰问“五保户”、看望孤寡老人等公益活动,捐款捐物达106万元。

带动群众增收

2016年以来,他抓住“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契机,把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物流作为促进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点,动员当地返乡创业青年、大学生、贫困户等进行电商创业,帮助有条件的贫困户开办网店、销售农产品,为农村贫困户提供就业、创业培训和指导,并安排适当岗位优先保障贫困户就业。他还先后安排25名贫困户家庭子女到公司免费学习驾驶技能,取得驾驶证后推荐就业或安排在公司就业。

 

姓名:张琳

事迹类别:助人为乐好人

推荐单位:普洱市文明办

党员干部践行志愿服务精神,常年坚持无偿献血5千多毫升

张琳,男,1976年10月生,中共党员,普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办主任。

多年来,张琳积极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志愿者的文明志愿榜样作用,勇救落水群众,积极捐献血液、血小板,参加并主持志愿服务活动30余场次,先后获得普洱市“十二五”社会扶贫先进个人、普洱市直机关优秀党务工作者、普洱市优秀志愿者、普洱市志愿服务榜样、普洱市创文先进个人(三等功)等荣誉称号。

舍己救人 危难关头奋不顾身

2009年12月的一天,在糯扎渡电站工作的张琳外出办事,路过右岸公路检查站时,发现有施工车辆翻车,他立刻下车,看见道路右侧江边躺着2个受伤的人,江边坐着一个全身湿漉漉的男子,他迅速报告了交警。随后,他迅速走到江边了解情况,得知车辆是因意外从公路侧翻至澜沧江内,车已沉入江底且车内还有一人,听到这里,他来不及多想,立即跳进冰冷的江水中,按照生还者所说的地方搜寻车上人员。刺骨的江水冻得他直打哆嗦,不得不上岸再次求救,请立刻增派救人人员和设备,他和另外两名同事则把2名伤者背到安全地带。等交警和救援人员过来后,又配合把伤者送到附近医院,由于抢救及时,受伤的三名人员都脱离了危险。

真情关爱 行动诠释助人为乐

世界上有一种人叫无偿献血者,他们关爱生命、敬畏生命、无私奉献、感动他人。“血液可以再生,而生命只有一次,只要身体健康,我都会尽心而为。”张琳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2017年3月,张琳在朋友圈看到一位朋友的老师在医院抢救,急需O型血血小板,他便立即联系这位朋友,到采血点检验配型成功后,捐献了一个治疗量的血小板,为病人抢救提供了帮助。

张琳自1998年6月第一次无偿献血以来,共无偿献血17次,累计5100CC,血小板1个治疗量。2020年6月,中国红十字会批准了张琳的人体器官捐献申请,他又成功申请了器官捐献志愿。在他心中,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值得尊重,每一次捐献都在唱响生命的赞歌。

志愿服务 专业彰显奉献情怀

只求耕耘、莫问收获。张琳在普洱市志愿联合会的指导下,从一个志愿者到服务者,始终把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爱和志愿服务的篇章。几年来,他主持和参加志愿服务联合会志愿服务活动30余场次,注册志愿服务时长超1500小时,为五星级志愿者。疫情期间,在一线采写警察、志愿者事迹新闻信息20余篇,并在“学习强国”“普洱发布”等媒体平台刊登,曾被市文明委、市民政局、市志愿服务发展指导中心、市志愿服务联合会聘为专家委员会委员。

 

姓名:刘亚洲

事迹类别:敬业奉献好人

推荐单位:昆明市文明办

消防员扎根基层20余载,常年于危险中“逆行”抢险救灾、唱响岗位最美战歌

刘亚洲,男,1983年3月生,中共党员,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消防救援大队仁德站二级消防长、特勤班消防员。

刘亚洲日常刻苦训练专业技能,悉心钻研提高自身素质,遇到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挺身而出与险情博弈,多次圆满完成救援任务,以实际行动彰显了消防官兵舍己为人、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忘我精神。2021年,因工作成绩突出,刘亚洲被邀请作为功模代表参加全国应急管理系统先进模范和消防忠诚卫士表彰大会,曾获评“全国优秀士官”“云南省消防队伍优秀共产党员”“春城十佳消防卫士”等称号。

有险情的地方就有他的身影

刘亚洲先后参加灭火救援2000余次,成功抢救遇险群众400余人。2007年9月26日,5名农民工在昆明市广福路枧槽河旁的地下自来水管道内进行管道修复作业时,突然被困在管道内窒息昏迷,生命危在旦夕,因伤刚出院归队的刘亚洲随首批救援力量立即赶到了现场,习惯了冲锋在前的他主动请缨进入管道开展救援工作,300多米狭长的管道,普通人在不负重的情况下出入管道一趟都很艰难,对身高180厘米、体重近80公斤的刘亚洲来说更是艰难。他负重30多斤的个人防护装备和救援器材,趴在狭小的管道里一步一步向前挪动。当他和队友发现最后一名遇险农民工时,考虑被困时长,刘亚洲把自己的空气呼吸器面罩戴在被困人员脸上,带着他艰难向出口方向挪动,最后因长时间救援,加上地下空气流动性差,刘亚洲昏迷了过去,所幸最后被困人员被救出了地面。刘亚洲因此被云南省政府荣记一等功。

扎根基层守护好一方群众

刘亚洲多年扎根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面对繁重艰巨的任务,他总是义无反顾、舍身忘我,用实际行动诠释扎根艰苦地区的决心和信心。

2017年6月29日凌晨,寻甸县由于频繁降雨,个别村落发生洪涝、山体滑坡等灾害,有多户村民被困。凌晨1时10分,寻甸县公安消防大队接到报警后,寻甸中队中队长助理刘亚洲带领2车10人作为首批救援力量先行前往寻甸县河口镇受灾区域进行处置。到达救援现场以后,由于夜间作业,加上地形限制等多种因素,给救援增添了很大的难度,但时间就是生命,多耽搁一分钟群众就多一分危险,刘亚洲经过判断后带领救援队伍冒着大雨,徒步在水中前行,奋力搜寻被困人员。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救援人员在一幢民房处发现两名被困老人已爬到院中的车子顶部躲避洪水,刘亚洲立刻上前背起一名老人,招呼其他救援队员用担架抬起另一名老人,合力将他们转移至安全地带。

到了第二天早上7时许,经过救援队伍地毯式的搜救,在寻甸县河口镇糯基村搜寻到最后一名被困者,其被压在石块、梁柱下,刘亚洲顾不上其他,徒手搬开埋压的梁柱和石块,扒开被困人员身上的淤泥,经过近半小时的紧张救援,终于成功营救出该名被困者。不等休息片刻,刘亚洲带领全体队员在暴雨和淤泥中徒步急行,将被困人员送到了120医护急救点。

这次救援历时8个多小时,被困人员一个个被找到,任务圆满完成。在这次救援中,刘亚洲和队员们先后辗转寻甸县河口镇撒米落村、营河小学、星平村、糯基村等灾害点,携带救援装备跋涉20余公里,共计营救被困人员15人,疏散被困群众60余人,最大限度抢救了受灾民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铮铮誓言。

 

姓名:李新文(已故)

事迹类别:敬业奉献好人

推荐单位:文山州文明办

应急烈士激流中奋不顾身抢险救灾,为保民平安英勇牺牲

李新文,男,汉族,云南丘北人,中共党员,1976年4月生,1998年8月参加工作,生前系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应急管理局应急指挥股股长、四级主任科员。工作24年来,他始终坚守工作一线,不争春秋,恪尽职守,甘当为民造福的“螺丝钉”;他淡泊名利、默默奉献,勇做保民平安的“守夜人”。2022年5月27日,李新文同志在参加文山州丘北县平寨乡抗洪抢险行动中不幸牺牲,享年46岁。

2022年6月,李新文相继被云南省人民政府评定为烈士;被中共文山州委追授为“文山州优秀共产党员”;被中共文山州委、文山州人民政府追记二等功。

洪峰来袭,用生命赴使命

2022年5月26日至27日,文山州丘北县境内普降暴雨,全县12个乡镇75个村委会699个村小组遭受山洪泥石流灾害侵袭,3.8万余户17.64万余人不同程度受灾。

5月27日0点19分,刚刚从八道哨乡洪涝灾害处置一线返回县城的李新文,再次接到应急局领导指令:平寨乡木柏村委会纸厂村河水暴涨,有2人被困,房屋已被洪水淹没三分之一,存在倒塌危险。还来不及喝上一口水,李新文等4人立即奔赴纸厂村开展救援。

一路大雨滂沱,一道道闪电划破夜空,淹没在黑暗之中。昏暗的车灯映照在弯弯曲曲的山间公路上,每前进一步都十分艰险。凌晨1时50分许,终于到达距离被困人员不足150米的地方,与平寨乡干部、消防救援大队指战员会合。

借着闪电的光亮,被洪水围困的房屋依稀可见。但大家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平日里跨步可过的黑纳河,此时水面暴涨至近20米宽,天黑、雨大、水急,河面上仅有的一座混凝土桥此时被洪水淹没,消防救援的橡皮艇也没法划过河面。暂时没办法过河,手机信号时断时续,只能在河边大声呼喊,希望被困的群众听到后先行转移到相对安全的地方,但一直没有回应。

大约十分钟后,当地群众说洪水退了一些。经过侦查发现,此时桥面已基本露出水面,但对岸的入村道路仍然被水淹没,不具备通行条件。此时,借助消防救援的橡皮艇沿对岸被淹没的路基逆水而上成了接近被困人员的唯一选择。

暴雨继续肆虐,没有丝毫停下的迹象,如果不及时行动,一旦洪水再次淹没桥面,将难以进入对岸村落实施救援。前方告急,人民危难,现场各方救援力量商议后决定立即展开救援。正当消防救援队员们将橡皮艇往桥面与对岸道路连接处放置时,负责观察水位的李新文大喊道:“涨水了,赶快撤离!”随即听到“轰”的一声,脚下的桥面急速坍塌,站在桥上的同志还未撤离,就全部掉落洪水。

汹涌的洪水裹挟着碎落的混凝土向大家袭来,黑暗中,都不知道是谁掉到了河里。刚刚浮出水面,李新文看到旁边快速划过一个身影,他拼尽全力一把抓住其手臂。“我感觉有人拉了我一把,才把自己稳住,跟着一个大浪打过来,拉我的人就被冲走了,后来才知道那是县应急局的李新文”,参与救援的平寨乡副乡长王永红回忆说。

29日17时46分,经过连续48小时的持续搜救,终于在距离垮塌桥梁下游2公里处找到李新文,而他的生命也永远定格在抗洪抢险一线。

担当敬业,用真心守初心

李新文生长于丘北县城边一户普通的农民家庭,自幼喜欢绘画的他,一心想着长大后能绘就家乡美好的发展前景。1998年,从昆明纺织工业学校毕业的李新文,回到家乡工作,在基层一线一干就是17年。

17年里,他历任扶贫专干、宣传干事、安全员、综治专干等职务,始终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先后两次受到县委县政府表彰。2015年,由于工作表现突出,调原县安监局工作,两年后任股长。单位的调整、职务的变化,从未改变他为家乡造福的初心。

即便是2019年刚做完肾结石手术,李新文也立即投入工作。局领导让他多休息几天,他却说,“年初我们局新挂牌,职能多、任务重、要求高,每一项工作都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我前几个月又去驻村,好几个案子还压着呢。”为了核清案件事实,找准法律依据,他一头扎在卷宗里,有时在案子上一盯就是几天不回家,他们办公室的灯也总是亮到深夜。正是这样的精致、细致,他所带领的政策法规股办案质量在全县名列前茅,为县应急局荣获2020年度文山州行政执法案件评查优秀等次做出了重要贡献。

今年,按照全州“大应急”建设要求,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调整到县应急局。原本应急指挥股和政策法规股“一肩挑”的李新文,再次挑起了“防办”的重担。面对无人员编制、无技术人员、无专业装备、无工作经验的多重困难,他带领股室人员迎难而上,边学习、边应急,白天处理业务工作,晚上“补习”法规政策,以“啃硬骨头”的精神逐一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入汛以后,他更是一心扑在工作上,认真做好应急值班值守编排和应急指挥系统管理,及时梳理分析汛情雨情,既当指挥员又当安全员,生怕自己的一点疏忽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损失。

没有人是生来的勇者,作为一名应急人,是保民平安的初心催促他一次次重装上阵。无论是案件查处,还是行政许可;无论是危化品处置,还是应急救援任务,李新文总是说,“我是共产党员,我不上谁上?”2016年丘北县腻脚乡6·07道路交通事故救援,2017年非煤矿山动态巡察,2018年危险化学品专项整治,2019年查处销毁非法烟花爆竹,2020年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李新文不是在消除安全隐患的路上,就是在处置灾害事故的途中,可以说,在丘北大地,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李新文的身影。7年的应急生涯,李新文先后参与查处安全生产违法案件150余件,处置灾害事故20余起。

人民至上,用大爱铸忠诚

2022年新年,李新文在单位的廉政墙上写下这样一句话,“以财为草,以身为宝”。这也是他22年勤政为民、扶弱济困的真实写照。多年负责烟花爆竹零售店、加油站的审批和监管,凡是不符合规范的,他总是第一时间指出问题、督促整改。面对不法企业的请吃、送礼等行为,他始终严守规矩、不逾底线。

李新文家庭并不宽裕,每月工资除去房贷,还剩下2000元左右,他从来不会大手大脚乱花一分钱,但每当单位组织义务捐款,他往往是最先响应、捐得最多的一个,500元、200元,他都毫不犹豫地捐出去。

2019年在温浏乡干石洞村驻村期间,当得知一名初三学生家庭困难后,他立即把自己身上带的钱全部捐给了这名女孩。当看到群众卖土特产路途遥远,他利用微信、QQ发布消息帮农户推销农产品,很快销售一空。看到村中黑灯瞎火,出行不便,存在安全隐患,他向单位争取资金为干石洞村安装50盏路灯。他积极动员群众外出务工,发展种养殖业增加收入。还为村里的10多名留守儿童买了书包、文具等,圆了孩子们的“微心愿”……

李新文还是一个“热心肠”,平时老家上寨村大大小小的事他总是很热心。隔壁邻居吵架了,遇到什么事,他总是爱给大家出主意、想办法。村上有什么困难,他总是主动协调帮助解决,所以上寨村500多户人家几乎都认识他。

“父亲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我的榜样,我要成为像他那样的人”,在父亲的感召下,女儿李湲湲进入大学后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由于积极追求进步、品学兼优,大三时便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父亲虽然走了,我们全家都很想念他,他是为人民牺牲的,是我心中的大英雄,我希望有一天能像他一样,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为人民赴汤蹈火,义无反顾。”李媛媛泪流满面地说。

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受灾受困群众脱险受益的背后,是应急人倾其所有的大爱。李新文长期奋战在应急管理前沿阵地,为安全守护、为生命逆行,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应急人“保民平安、为民造福”的初心使命。

 

姓名:汪磊(已故)

事迹类别:敬业奉献好人

推荐单位:文山州文明办

消防烈士洪峰中奋不顾身抢险救灾,为保民平安英勇牺牲

汪磊,男,汉族,四川大邑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1995年12月出生,2014年9月入伍,生前系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文秀路消防救援站三班班长、装备技师,三级消防士消防救援衔。参加工作8年来,先后3次被评为优秀士兵、优秀消防员,6次受到嘉奖,2021年取得水域救援R1、R2级资质证书。2022年5月27日,汪磊在参加文山州丘北县平寨乡抗洪抢险行动中壮烈牺牲,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战友,年仅27岁。

​2022年6月, 汪磊被应急管理部评定为烈士;被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追记一等功;被云南省委省直机关工委追授“优秀共产党员”;被云南省委追授“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

山洪来袭 奋不顾身

2022年5月26日,文山州多地陆续遭遇暴雨袭击,境内41个气象监测站累计降雨量超过30毫米,其中丘北县八道哨、黎家庄、红旗水库3地雨量均超过100毫米。特大暴雨导致丘北县清水江水位急速上涨,沿江乡镇遭遇50年一遇的山洪侵袭。

5月27日0时46分,文山州消防救援支队接报:洪水进入丘北县平寨乡木柏村民委会纸厂村一村民家中,2人被困。接警后,支队立即调派丘北县消防救援大队2车12人前往救援。水域救援骨干汪磊主动请缨,乘坐首车前往救援。

1时57分,当救援分队赶到距救援点不足150米的位置时,湍急的清水江支流黑纳河挡在了面前。平日里仅有4、5米宽的河道,已暴涨至20余米。唯一能通过河面的,是一座只能供小型车辆通行的混凝土桥。

带队指挥员命令汪磊率先通过桥面,侦察通往村庄的道路情况。到达对岸后,汪磊发现入村道路已被河水淹至齐膝处,靠近淹水道路一侧的桥洞下,已掉落一辆地方小型车辆,搭载救援人员及橡皮艇的运兵运装车不具备通行条件。

此时,河面水位已与桥面平齐,由于水流湍急,无法直接利用橡皮艇划到对岸实施救援。被落水车辆阻挡的一侧桥洞上游出现回流区,可由救援人员在此展开橡皮艇,用牵引绳将艇沿被淹路基向上划行,至被困人员位置实施救援。如果发生意外,也能借助舟艇疏散转移。河水仍在持续上涨,桥面上已经出现小股水流。一旦河水没过桥面,救援难度和风险将大大增加,甚至失去救援机会。

带队指挥员和汪磊简单商议后,决定立即展开救援。凭借过硬的水域救援本领,汪磊作为引导员,冒雨摸黑走在队伍最前面。当救援分队正在桥面下放橡皮艇时,混凝土桥突然垮塌。千钧一发之际,汪磊一把扶住身旁失去重心的战友郑传江,顺势用肩膀奋力顶住急速前倾坠落的艇身,防止橡皮艇将大家一起拖拽到洪水里,并大声提醒大家“快撤!”。随着一声巨响,另一半桥面也承受不住洪水冲击轰然坍塌,汪磊等5名队员和10名地方人员不幸落入汹涌的洪水中。

垮塌的桥体和咆哮的洪水朝着橡皮艇和汪磊冲击过来,还来不及反应,汪磊就淹没在了洪流中,橡皮艇被冲到了距落水点5米远处的灌丛里。“汪磊!班长!”战友们在河里、在岸上大声呼喊,但黑暗中除了洪水和暴雨声,再也没有听到汪磊的声音。

经过持续搜寻,终于发现了汪磊的遗体,他年轻宝贵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7岁。

奉献红门 争当尖兵

在农村长大的汪磊,虽是家中独子,却从不娇气,“多干活、少说话”一直是他的“口头禅”,日常工作积极主动、一丝不苟,训练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2017年任班长和装备技师以来,汪磊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总是脏活累活抢着干、灭火救援冲在前。站里的10辆消防车、283件(套)灭火救援器材装备,他件件会用能修;每次带班组织训练,他总是第一个到训练场,第一个操作示范,叫响了“看我的!我先上!”的响亮口号,连续6年参加支队执勤岗位练兵比武,2019年为丘北大队荣获全支队团体第一名发挥了关键作用,并代表支队参加总队后勤岗位练兵比武,获机动链锯操单项第二名。

2021年,在县城一民房火灾扑救中,汪磊左腿被高温蒸汽烫伤,但他每天忍受着伤痛参训组训,腿上的皮磕破了一层又一层,身上伤疤添了一道又一道,从不叫苦叫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当年丘北大队获得了全支队岗位练兵比武团体第二名的好成绩。同年,汪磊作为丘北大队唯一推荐对象,参加了总队水域救援技术师资骨干培训班,以优异成绩取得水域救援R1、R2级资质证书,是全支队4名水域救援骨干之一。

爱洒驻地 情暖丘北

丘北是文山州灭火救援任务最重的县,在这里驻守8年的汪磊,早已把丘北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大队荣誉室里、走廊墙上,到处都有汪磊勤学苦练、英勇战斗的身影。

2021年10月19日,丘北县温浏乡平翁村一名老人不慎坠入近50米深的山洞,汪磊和战友们迅速赶往处置。面对深不见底的山洞,作为攻坚队员的他主动要求下洞施救。汪磊与站干部紧贴长满杂草、凹凸不平、十分湿滑的洞壁艰难到达洞底后,克服体力透支、空气稀薄等困难,利用救生担架成功将老人遗体转运至地面。事后,老人家属专门给大队赠送了“不惧艰险、一心为民”的锦旗。

2021年9月,汪磊与在麻栗坡县杨万乡卫生院工作的张琼仙领取了结婚证。由于两人工作地相距170多公里,加之地处中越边境的文山州多次出现新冠疫情,两人的婚礼一推再推。他和妻子本已约定,等疫情形势好转马上举办婚礼。可2022年以来,麻栗坡县先后发生两轮疫情,妻子作为一线医务人员,义无反顾坚守岗位,汪磊也一直战斗在丘北县防疫消杀、人员排查、设卡管控一线。一直盼着幸福步入婚礼“殿堂”的张琼仙,等来的却是永远无法举办的婚礼……

入队8年来,汪磊同志先后参加灭火救援战斗900多起,营救被困人员50余人,疏散转移群众120余人。他把宝贵的青春、满腔的热血献给了丘北,献给了他热爱的消防救援事业,用生命践行了“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铮铮誓言!

 

姓名:谢红芬

事迹类别:敬业奉献好人

推荐单位:大理州文明办

女教师植根山区,不惧艰苦“教书育人”

谢红芬,女,彝族,1983年4月生,云南大理州宾川县拉乌完小一级教师。

自2003年从事教育事业以来,她始终坚守山区,奋力托举起乡村孩子的人生梦想,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阅读改变中国”年度点灯人、全国“乡村阅读榜样”、云南省三八红旗手、云南省优秀教师等荣誉。

拉乌完小位于宾川县拉乌乡,距县城92公里,条件艰苦。长期以来,谢红芬坚守拉乌完小,她所任教班级和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县名列前茅。在很多人看来,谢红芬的优秀足以让她获得调往县城的机会,改变自己的工作、生活环境,最关键的是可以和家人团聚,可她却一直选择坚守在山区,担起了教育管理以及教学的重任。面对他人的不解,她回答说:“总要有人坚守才行,我是本地人,就应该坚守。”

多年来,谢红芬关心关爱留守、孤残、单亲家庭和家境困难儿童,为他们开展家访送教,并积极向公益机构和爱心人士争取结对资助10万余元,受益学生60多人。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多年,谢红芬始终坚持“教书育人”理念,注重培养孩子热爱阅读的习惯。学校阅读室空间小、藏书有限,无法满足孩子的阅读需求,她就自己出资把家里房间改成了一间儿童阅读馆。2016年,她被评为“乡村教师奖”,获得10万元奖金,她把这笔奖金全部用在了阅读馆建设上。截至目前,儿童阅读馆藏书达3200多册,办借阅卡人数达371人,为方便孩子们换书,她还把自己在学校里约10平方米的宿舍布置成了换书站。

​在做好教育管理和教学工作的同时,谢红芬注重把民族文化教育传承融入教学中。在她的努力下,拉乌完小成立了彝族文化才艺社团,开设了歌舞、彝语、民族乐器等课程,并聘请本地民间艺人和乡土文化人才,每周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授课。在拉乌乡党委、乡政府的支持下,她积极组织开展“彝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把彝族“打跳”等传统舞蹈编为课间操,让学生深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让民族文化经典代代相传。

 

姓名:罗红亮

事迹类别:敬业奉献好人

推荐单位:丽江市文明办

老支书扎根基层,用心用情助力乡村振兴

罗红亮,男,壮族,49岁,中共党员,是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片角镇热河村党总支书记。工作中,他认真负责,兢兢业业,面对群众困难,他时刻牢记党员的责任和使命,竭尽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曾被评为永胜县“优秀党务工作者”;生活中,他是有责任和担当的好榜样,他的家庭被评为丽江市“最美健康家庭”。

先富带后富

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罗红亮大胆尝试,带头养殖食用驴,并成立合作社,吸收周边群众到基地务工,吸纳贫困群众入股,通过盈利分红、成本保底等方式带动4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顺利脱贫,带动村内240户群众发展食用驴养殖,群众掌握了新技术,发展了新产业,过上了好日子,大家亲切称罗红亮为“毛驴书记”。

2017年,住房提升改造项目正在如火如荼推进,热河村委会白沙井村民小组22户群众正在为筹措建房资金而发愁。了解到群众困难后,罗红亮与妻子商量,用自己家的存款帮助白沙井22户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垫付资金20余万元,帮助群众渡过难关,22户贫困群众如期搬进了新居。

推进乡村治理

热河村共有18个村民小组1307户5267人,独特的温泉资源吸引了周边大量游客到热河村康养旅游。人多了,生活垃圾也就多了,加上垃圾清运硬件设施不完善,环境脏乱差现象突出。为做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罗红亮把自己家的货车改造成“移动宣传车”,走村串巷宣传提升人居环境及爱国卫生运动相关知识,引导群众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同时,动员儿子出工、出力、出机械,用自己家的挖机、货车清理卫生,免费清运村内的生活垃圾100余吨。

2001年,热河村“两委”积极争取桥梁建设项目,罗红亮主动参与其中,带头捐资捐物,带动村民投工投劳修建了村内的过河桥,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

关爱特殊群体

2019年,一名疑似精神疾病患者流浪到热河村。罗红亮看到后,为对方解决了吃饭、住宿问题,并经多方打探查询联系上流浪人员家属,驾驶自己家的私家车把流浪人员送回300公里以外的家中。2021年,村内一名重症精神病患者病情加重,急需送往专科医院进行集中治疗,罗红亮及时联系相关部门,连夜把患者送到丽江市级专科医院接受治疗。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为方便老年群体接种新冠疫苗,罗红亮开通了免费接送“专线”,用自己的私家车把群众接到卫生院打疫苗,疫苗接种后又把群众安全送回家中。自2020年以来,罗红亮已免费接送群众200余人次,热忱为民的公仆情怀和心底无私的奉献精神感动了一方百姓。

敬业的“白发”书记

自担任村干部以来,罗红亮以工作为重,以村委会为“家”,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服务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罗红亮始终秉持着“5+2”“白+黑”的工作精神,一遍遍入户做群众思想工作,亲力亲为到田间地头调解矛盾纠纷,起早贪黑、夙兴夜寐,40多岁的罗红亮熬成了“白发”书记。

一路走来,罗红亮把对故乡的热爱,把对父老乡亲的情感都化作了忠诚的行动与担当。“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在广大群众心中,扎根基层、一心为民的罗红亮是地地道道、名副其实“云南好人”。

 

姓名:李志高

事迹类别:敬业奉献好人

推荐单位:迪庆州文明办

赤脚医生坚守46载、行万里路,用精湛医术保障群众身体健康

李志高,男,纳西族,1956年11月生,中共党员,迪庆州维西县叶枝镇梓里村人,原梓里村村医,2007年曾获得全国优秀乡村医生荣誉称号。

一个药箱,一背就是一生;一座山,一守就是46载。46年的真诚奉献,46年的责任担当,李志高用真心赢得了村民的赞许,在村民心中树起了一座无言的丰碑。

自1976年从迪庆卫校毕业后,李志高就到维西县梓里村当起了赤脚医生。从穿上白大褂的那天起,他就默默立下了守护好村民健康的承诺,为了这份承诺,无论白天或黑夜、严寒或酷暑,只要有患者需要,李志高随叫随到。46年来,李志高跑遍了梓里村的每一条小道,白天接诊,晚上上门服务,他视病人如亲人,村里有谁患有慢性病、谁对药物过敏他都了然于心。46年来,出诊过多少次,为多少人看过病,为多少户解决过问题,他自己都记不清了,只知道接到村民电话,就得往病人家里赶,一分一秒都不能耽误。

在打疟疾疫苗期间,每个群众每天要接种一剂疫苗,一共是八剂,也就是连续八天接种疫苗。在那段艰难的时期,他每天都是踏着月色上山,迎着星光回家。在这段时间他穿破了10多双鞋,肩膀磨破了就没结痂过。

吃苦耐劳再加上勤于学习,李志高成了远近闻名的全科赤脚医生,在村民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十多年前的一天,村里一个6岁小女孩半夜高烧到42度,已昏迷并伴随着抽搐,患者家人心急如焚,到李志高家里敲门找他。李志高为昏迷的小女孩进行了紧急施救,半个小时后,女孩情况逐渐好转,李志高悬着的心也放下了。

这只是李志高46年行医生涯中的一例。精湛的技术和认真负责的态度,使找他看病的人络绎不绝,46年来,李志高累计为病人诊疗50多万人次,为当地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表示“能看好一个病人,我感到特别高兴和光荣。”

 

姓名:鲍卫忠(已故)

事迹类别:敬业奉献好人

推荐单位:临沧市文明办

边疆佤族法官全心全意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用生命履行公正司法职责

鲍卫忠,男,佤族,1976年6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执行局局长、一级法官。2021年10月21日,鲍卫忠在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于10月23日不幸去世,年仅45岁。

2017年,因实绩突出,鲍卫忠被临沧市中级人民法院评为“先进工作者”;2016年至2018年,鲍卫忠在公务员年度考核中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被记三等功;2021年10月30日,中共沧源佤族自治县委追授鲍卫忠为“全县优秀共产党员”;2021年12月13日,被临沧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感动临沧2021年度人物”临沧道德模范。

对党忠诚,信念坚定 他是佤山红色基因的传承人

鲍卫忠作为佤族法官,积极参加院党组学习研讨,组织党支部认真开展大学习、大研讨。他说:“我们不断提升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阿佤山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他切实把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工作成效,忠实践行着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进步的光荣使命。

恪尽职守,任劳任怨 他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急先锋

2015年8月,鲍卫忠带头认真梳理2013年以来结案的执行案件,清理出案款未全部执行到位案件41件,未执行到位案款总额300余万元。在他带领下,执行局自2015年以来办理854件执行案件中,无一起“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发生。在决胜“基本解决执行难”和“云岭总攻”阶段,他带领干警奔赴一线,1095个攻坚“执行难”的日日夜夜,他熬白了头发,熬红了眼睛,经过不懈努力,全县建成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格局,650件“钉子案”“骨头案”全部化解。

一心为民,公而忘私 他是边疆各族群众的“老黄牛”

在一个5000元的纠纷案件中,他带着干警6次到现场调解办理,用双语为当事人释法明理,并借助特邀调解、村组人员、民族长者等多方力量反复做当事人思想工作,只为在执结案件基础上尽可能化解双方矛盾积怨,促成案结事了人和。

2019年以来,鲍卫忠带领党员干部领走村串寨深入农户家中,向群众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并在每年春节期间深入挂钩村走访慰问,把党的关怀传递到党员群众心里。为让有限的司法救助金帮助到真正需要的人,对每位申请人他都一一审核、认真走访、反复斟酌,尽力为其争取和办理救助手续。在他任职期间,累计发放司法救助金90.97万元,为61位特困申请人解了燃眉之急。2021年10月21日下午发病前,他还在工作群里叮嘱执行干警办理一起司法救助申请事宜,“司法救助快送过去!”是他生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崇法尚德,清正廉洁 他是法官职业本色的诠释者

当代“鲍公”!这是群众对他的由衷赞许。

工作以来,鲍卫忠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的工作态度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许,称赞他执法公正、心系百姓,称赞他为民服务、执法先锋,称赞他公正执法、清正廉洁。他毕生都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法官的职业本色,正如他生前笔记所写:“人生苦短,清心寡欲,爱恨随意,余生安好”。他做到了清正廉洁,也留下了满身清气。

 

姓名:夏绍能(已故)

事迹类别:敬业奉献好人

推荐单位:楚雄州文明办

交警队长敬业担当,在危险事故现场为保护群众生命安全英勇牺牲

夏绍能,男,1978年4月5日生,彝族,中共党员,2001年7月参加公安工作,2011年10月至牺牲前任楚雄州公安局交警支队永武高速公路交巡警大队武定道路中队中队长。

5月14日22时4分,京昆高速公路清水河大桥路段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公安局交警支队永武高速公路交巡警大队接到报警后,指令武定道路中队迅速出警处置。中队长夏绍能带领民警仅用12分钟就赶到了事故现场。

“不要站在路上,危险!快点撤到路外面!”到达现场后,夏绍能第一时间安排民警摆放锥桶、设置警戒,同时将未受伤的驾乘人员疏散到安全地带。在发现现场有人员伤亡后,他又迅速组织对伤员进行抢救,同步联系医疗急救、路政、公路管理等部门到现场配合施救、清障等工作。

就在事故处理过程中,23时19分,夏绍能突然大声喊道:“快跑、快跑!”他话音未落,众人只听到一声碰撞巨响,夏绍能被一辆大货车撞击,随后被卷入车下。提前疏散到路外的群众安全了,他却不幸牺牲,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4岁。

忠诚敬业,他是平安的“守护者”。回忆起和夏绍能的第一次相识,中队指导员杨全武至今记忆犹新:“我参加工作第一天,就是夏队把我接到了中队。一路上,夏队一刻不停地给我介绍辖区情况。这里是沐溪悟隧道,夜间容易发生交通事故。这里是滑坡大桥,冬天这里容易结冰,巡逻的时候一定要多注意……途中,每经过一个村庄,夏队都能迅速准确说出村庄的名字、有没有学校、大致多少人口。”

为民服务,他是群众的“贴心人”。脱贫攻坚期间,夏绍能在武定县发窝乡自期村挂包了3户7口人。每逢节假日,夏绍能都要带着大米、香油等物资看望慰问他们。独居老人冉桂英得知夏绍能牺牲后泪流满面。她说:“我原来住的房子是土房,一到下雨天就漏雨,是夏队出钱拉来了彩钢瓦帮我修缮了房顶,后又协调资金帮我盖了砖混结构的新房子。为了我的生计,他还拉来了花椒苗。他就像我的亲儿子一样,这么好的一个人走了太可惜了!”

勇于担当,他是警队的“主心骨”。每当工作中遇到疑难问题和难以化解的矛盾纠纷时,每当民警遇到工作困难时,夏绍能总是第一时间站出来,说:“不怕,有我在。”这也是夏绍能常和同事们说的一句话。

心系战友,他是同事的“好兄长”。作为一名交通警察,战友的安全永远是夏绍能最关心的事。每次出警前,他都要反复叮嘱大家“注意安全,平安回来”。“刚参加工作时,跟着夏队去事故现场,每次他都安排我去远处的高速路边警戒。起初我以为是他不愿意教我们,随着对业务的熟悉,我了解到高速公路执勤执法危险系数非常大,每次夏队让我站的地方都是最安全的地方,他总是把安全留给我们,把危险留给自己。”中队指导员杨全武说道。

初心不改,无悔从警路。从警一生,矢志不渝。夏绍能用一生践行了人民警察“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总要求;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人民公安为人民的英雄赞歌;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履行了一名共产党员、一名人民警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公安事业的忠诚、责任、担当和奉献。

 

姓名:江燕、毕先弟

事迹类别:敬业奉献好人

推荐单位: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社科专家常年干坐“冷板凳”潜心研究,使珍贵古籍文献活起来

江燕,女,汉族,1969年11月9日生,中共党员,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毕先弟,男,汉族,1969年2月19日生,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研究馆员。

因为一份喜欢和执着,凭着“板凳甘坐十年冷”的专注和毅力,江燕、毕先弟夫妻30年默默坚守,使“藏在深山人不识”的珍贵古籍文献活起来。

板凳甘坐十年冷

人生三十年,匠心三十载。江燕、毕先弟分别于1991年、1992年到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工作,从此与图书文献结缘,一干就是30余年。夫妻俩打心底敬重和热爱古籍整理研究这份看似枯燥的“冷板凳”工作,整理馆藏古籍10万余册,把青春写在了云岭大地上。

在平凡中成就不凡

古籍整理编撰,不仅工作量巨大,而且长期在封闭的有害气体环境中工作,他们只能通过佩戴简易防护装置,来完成所有图书的清理、编号、上架等工作。在编撰《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馆藏古籍书目》的那段时间,他们每天进库有时达十几次,皮肤发红发炎、眼睛刺痛等症状持续很久,“白加黑”“5+2”的满负荷工作成为他们的标配。

相知相伴的“神雕侠侣”

江燕、毕先弟入院伊始便是邻居,所属部门也在同一楼层,因对文献研究整理的热爱而结缘,成为单位里有名的“神雕侠侣”。编纂《生物多样性云南史料辑校》一书时,夫妻俩常常为辑录何书、选用何条史料、哪句话需删节等问题展开讨论,这种从工作延续到家庭的学术辩论成就了彼此。

砥砺前行 匠心筑梦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江燕、毕先弟数十年积累,以绣花功夫把冷活做实、冷事做热、冷门做火,使“藏在深山人不识”的云南珍贵文献活起来。

2021年9月26日,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即将召开之际,《生物多样性云南史料辑校》一书正式面市。该书是基于江燕、毕先弟数十年积累,将沉睡中的文献史料,串成一幕幕云南古代丰富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生动而活泼的画面,向世界展示云南古代生物多样性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与“云南经验”。

 

姓名:和炉光

事迹类别:敬业奉献好人

推荐单位:云南省公安厅

交警指导员22年坚守一线、敬业奉献,努力成为公安交管工作的专家

和炉光,男,1977年9月生,纳西族,中共党员,云南省公安厅交警总队高速公路交巡警支队昆石大队事故中队指导员、警务技术一级主管。

和炉光在高速公路交通管理一线坚守22年,是交通事故处理工作专家型人才。2022年5月,被公安部表彰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2021年11月,被公安部表彰为“全国公安机关成绩突出交警”;2003年2月被评为云南省公安机关优秀人民警察,荣立个人二等功;2017年、2021年分别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2010年、2012年分别荣获个人嘉奖一次。

逆行者:危难时刻尽显本色

2021年7月,和炉光主动报名参加省公安厅第三批援边工作队,被派往德宏州瑞丽市支援疫情防控工作,担任省公安厅支援瑞丽工作二中队长、二中队党小组长。面对疫情防控严峻形势,和炉光以不畏艰险、必须胜利的决心意志,带领二中队全体成员克服任务重、要求高、压力大、连续作战等困难,不仅承担了夜间0时至次日8时的卡点值守工作,还发挥业务专长,白天参与交通事故和醉驾案件的办理工作,切实扛起边境疫情防控政治责任,得到了省公安厅和当地公安机关的一致赞誉。

佼佼者:公安交管工作的实干家和专家型人才

据不完全统计,从事交通事故处理以来,和炉光共办理300余起一般程序交通事故案件、20余起交通肇事逃逸案件、100余起危险驾驶案件和10000余起简易程序交通事故案件。

面对人民群众对公安交管服务的新要求、新期待,和炉光总是警醒自己,“人民警察代表党和政府,执法不能有丝毫偏差。必须坚持学习,加强知识更新,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才能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每一类典型案件和复杂案件,他都反复研究,提炼办理要点或形成办案指引;每一项法律法规,他都力求深度把握,新法律法规及业务要求一出台,他总会率先学习掌握,带领民警准确执行。通过长期的学习、总结、实践,练就了过硬的业务本领,2020年还取得了“道路交通事故处理高级资格”,成为大队、支队交通事故处理的重要业务骨干和交通事故处理工作专家型人才。

守望者: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办理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和炉光始终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努力把每一起案件办实、办铁、办成精品案。每次接到报警指令,他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每次勘查现场,他都会耐心细致地勘查记录,充分掌握情况和证据;每起事故的处理,他都会尽可能多地寻找目击证人,细致询问,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每次案件侦破遇到瓶颈,他都会带领民警仔细研究,认真探讨,寻找突破口。为查清案件事实,他可以连续十几天放弃休息,走街串巷,摸查访问。他说:“证据充分,事实清楚,有法可依,才能确保事故责任认定公平公正,才能不负党和人民的嘱托。”从事交通事故处理工作以来,和炉光做到了零投诉、零复核。一提起他办理的案件,群众、领导、同事一致交口称赞。

22年栉风沐雨,22年忠诚守望,22年硕果累累。“忠诚使命以行远,坚守初心方始终”就是和炉光的真实写照。

 

姓名:沈志宏

事迹类别:敬业奉献好人

推荐单位:云南省公安厅

看守所队长20年默默坚守、无私奉献,为执法办案提供有力保障

沈志宏,男,汉族,1970年9月28日生,中共党员,大学专科学历,1987年11月参加工作,现任云南省看守所看守三队队长,四级高级警长。在20年的公安监所管理工作中,沈志宏多次立功受奖,取得了突出成绩,是云南公安监管部门的杰出代表,曾先后荣获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两次被评为省级优秀共产党员,2020年荣获“全国公安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在重大任务中勇于担当。2019年是扫黑除恶攻坚之年,云南省看守所承担了省委、公安部、厅党委部署的羁押涉黑涉恶人员的重要任务。在涉黑涉恶人员羁押的300多个日子里,沈志宏带领民辅警紧盯安全细节、死角,做到24小时严防死守、滴水不漏;在收押、提讯等执法工作中,做到零差错,零失误;在监所风险防控工作中把好关、守好门、护好人。2020年,抗击疫情的号角刚吹响时,他率先递交了请战书,时刻冲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成了名副其实的“拼命三郎”“老黄牛”。他围绕监所疫情防控要求,针对入所、隔离、防护等关键环节和重点工作,制定了10余项疫情防控制度,细化了32条硬性措施,并按照“监所防疫标准高于社会面”的要求,落实讯问室、律师会见室的物理隔离改造,全面拓展远程视频开庭、提讯、律师会见等功能,抓细抓实各项监所疫情防控措施。在保证监所零感染的前提下,确保了办案部门“应提尽提”、律师会见“应见尽见”,最大限度满足办案部门和律师工作需求,切实为执法办案和刑事诉讼提供有力保障。

在默默无闻中无私奉献。“今天是我离开看守所的日子,我要感谢那天晚上因送我去医院而彻夜未眠的沈队长,是他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他父亲患胃癌住院,白天刚做完胃大部切除手术,晚上却通宵守护在我的病床前,我感到十分的愧疚,我一定重新做人,回报救我的人民警察!”这是一个涉黑专案对象在就医后投送监狱时对民警说的一番话。那次,为圆满完成安全羁押任务,沈志宏选择了值守医院看护患病羁押人员,没有能够守在刚刚做完胃部切除手术的父亲身边,成了沈志宏内心最大的遗憾。

在点滴小事中廉洁奉公。十九年来,他已记不清拒绝过多少次羁押人员及家属的接近拉拢。他总说:“见小利,不能立大功;存私心,不能谋公事。要让我做出违背原则的事,坚决不行”。十九年来,他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克己奉公、清正廉洁,时刻按照一个共产党员和人民警察的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

 

姓名:李能龙

事迹类别:敬业奉献好人

推荐单位:德宏州文明办

“拐杖支书”履职尽责,带领村民创业脱贫

李能龙,男,汉族,1983年6月生,中共党员,云南省德宏州芒市勐戛镇象塘村人,现任象塘村党总支书记、主任,先后荣获“脱贫致富带头人”“扶贫好村官”“德宏好人”等荣誉称号。

养猪创业促脱贫

今年39岁的李能龙年幼时患小儿麻痹导致肢体残疾,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以微薄收入拉扯5个孩子长大。17岁时,李能龙外出打工,做过按摩师,干过粉刷匠。因为残疾,他没少受冷眼,但不论如何艰难,都挺过来了。2009年,他果断报了电脑培训班,有了这项技能,李能龙回到象塘村做了村委会计生宣传员,一做就是4年,2013年当选为村主任。
2014年的一天,李能龙从网上了解到一种名叫“三元”的家猪品种特别适合当地养殖,大着胆子想自己养猪创业。他重新当起了学生,认真向专业养猪企业学习养殖管理技术。2015年,他拿出自己打工的存款、信用社贷款,加上向亲朋好友借来的钱,凑了10多万元,盖起猪场,购入170头商品仔猪开始养猪。第一批猪出栏后,李能龙净收入14万余元,成功赚到“第一桶金” 。李能龙通过养殖致富后,他想“我富了,我能为村里做点什么呢?”“我要带动村民脱贫致富!”他说干就干,邀请州残联、科协、畜牧局等单位的专家来给村民上培训课,自己给村民讲经验、送猪仔、送饲料、送技术,免费将小猪仔送给村里生活困难群众及残疾人,并对他们进行养殖技术指导。在州、市残联的扶持下,李能龙带领村里20多户村民搞起了养殖。

让网络成致富“新农具”

李能龙有头脑、善学习,他要让网络成为致富“新农具”。他想,单一的养猪产业覆盖面还是不够大,经过考察学习,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特点很适合百香果生长,洞察到百香果商机的他又带着村民们种植了300多亩的百香果。种出来了卖出去又是摆在他面前的棘手问题,他想到了电商。于是,李能龙成为了德宏州残联“残疾人电子商务孵化基地”的第2期培训班学员,并成了一名电商达人。在省、州残联扶持下,他利用学习到的电商知识成立李能龙电商工作室,为群众销售农产品,成为省、州残联居家创业示范点。2020年3月,“拼多多”在象塘村实施精准扶贫项目“多多农园”,为其提供96.7万元项目专项资金,芒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提供技术支持,残疾人和建档立卡户为主体的“德宏州春哺种植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李能龙担任法定代表人。首批水肥一体化灌溉设施的60亩百香果种植示范基地也完成建设,合作社在拼多多开设了旗舰店。春哺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网店开得顺风顺水,从最初的百香果单品,到玉米、南瓜、无筋豆等多种农产品销售,规模不断扩大。2022年以来,合作社已实现销售额60多万元,仅线上就达44万多元。哺种植专业合作引领了象塘村农产品外销,还辐射到周边多个乡镇,拓宽了其他乡镇的农产品销路。

疫情防控显担当

疫情防控期间,李能龙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主动承担起播放员、宣传员的职责。象塘村不仅仅是村里的入口,也是勐戛镇的入口,他带领村组干部、联防队员在检查点全力以赴把好健康关、隐患排查关,筑牢疫情“第一线”。每天,人们都能看到李能龙在象塘村路口卡点与村委会之间来回穿梭忙碌,半个多月时间,他都没能和家人说上话,白天他到村里处理村务,晚上到疫情防控点与防控人员一起值守,回到家基本都是凌晨一点半左右,早晨七点起床出发又开始新的一天战“疫”。

身坚志残的他,从未停止追寻人生的意义,一路披荆斩棘,演绎多重角色,用行动兑现庄严承诺,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姓名:郭元首

事迹类别:敬业奉献好人

推荐单位:普洱市文明办

消防队长用于担当、敢于冲锋,争当应急抢险工作的模范

郭元首,男,汉族,1982年4月生,中共党员,2004年12月入伍,2008年8月入党,现任普洱市森林消防支队应急通信与车辆勤务中队队长助理,三级消防长消防救援衔。郭元首入职18年以来,参与灭火作战、抗震救灾、野生亚洲象监测等200余次任务,完成日常勤务1600余次,先后参加爱民助民活动70余次。

理论熏陶,做坚定信仰的“孺子牛”

2004年入伍以来,郭元首把“武艺练不精,不算合格兵”作为人生格言激励自己,第一堂政治教育课上,森林消防史给他注入了光荣的基因。入队第二年,他参与扑救云南安宁“329”特大森林大火,连续奋战13昼夜,和队友一道扑灭30多公里火线,转战12个火场。他的脚上被火烤出许多水泡,血水、汗水和鞋子粘在一起,但仍然坚持不下火线。因作战勇敢,他火线圆梦,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同时被云南省委、省政府表彰为灭火先进个人。入职18年来,5次面对晋退走留的人生抉择,他毅然选择继续当好一名普通消防员。去年7月,在聆听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后,他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流下每一滴汗水,都会变成明天成才的垫脚石,撸起袖子加油干,不负青春,不负韶华”。

敢于冲锋,当勇上一线的“拓荒牛”

因为喜欢这身“火焰蓝”,他把“宁可愧对亲人,不可欠账使命”埋在内心深处。从2006年安宁“329”特大灭火作战到2021年野生亚洲象监测,从2008年楚雄“1102”特大泥石流救援到2014年景谷“1007”抗震救灾,时刻遭遇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但他始终冲锋在一线的“一线”,只要有重大任务,他总是第一时间请缨上前线。2021年,他用镜头记录14头野生亚洲象北移南返,其中拍摄的《不一样苦扎扎节》《监测点上看大象》等代表图片在迪拜中国文化馆展出,展现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形象。为服务队伍综合救援和提升消防救援人员职业荣誉感,2020年3月30日,他所设计的“智能救援指挥包”获2项国家专利。

任劳任怨,做默默无闻的“老黄牛”

从消防员到班长,从文书到队长助理,从俱乐部主任到新闻报道员,无论在哪个岗位,他始终任劳任怨,像“老黄牛”一样默默无闻地工作。特别是在担任支队新闻报道员期间,为了学精弄通本职业务,郭元首几乎把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这些年来,他硬是凭着这股“老黄牛”的热爱劲头,在各级媒体刊发3000余篇新闻稿件,2次荣获武警部队年度新闻奖,7次被应急管理部森林消防局评选为新闻宣传工作先进个人,10次被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评为新闻宣传工作先进个人,先后荣获嘉奖10次,荣立三等功3次,荣获武警部队士官人才奖1次,荣获云南省“森林防火先进个人”、应急管理部森林消防局“优秀共产党员”。2021年11月,被评为“全国应急系统先进工作者”。

 

姓名:张梅

事迹类别:敬业奉献好人

推荐单位:红河州文明办

儿科医生36载用心医治残疾儿童,愿做患儿眼中的“张妈妈”、少数民族群众眼中的“白鹇鸟”

张梅,女,中共党员,1963年10月生,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院主任医师,担任云南省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委员、常委,云南省康复医学会儿童发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她从医36载,擅长康复、针灸,在健康中国红河实践中,帮助残疾儿童近千人,推动了残疾人康复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在患儿眼里,她是和蔼可亲的“张妈妈”,在当地少数民族同胞眼里,她是美丽吉祥的“白鹇鸟”。她曾荣获“红河好人”、红河州卫健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主持完成的多项科研课题荣获红河州、个旧市科技进步奖。

“白鹇鸟”为患儿飞遍红河崇山峻岭

张梅至今难以忘怀,一个14、5的男孩,被人用担架抬到她面前,脊柱弯曲,四肢蜷缩无法伸展,别说走路,就连坐都坐不起来。男孩渴望治疗的眼神,深深烙印在张梅心里,她想,一定要努力让这些孩子早一点接受康复治疗、免费治疗,帮助他们摆脱病痛的折磨。

2021年9月,红河州残疾人康复中心暨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院启动运营。党和国家对残疾人事业的关心重视,使张梅“免费让残疾儿童接受治疗”的梦想得到了实现。已近耳顺之年的张梅,义不容辞担当起康复医院的负责人。

张梅说:“每一个患儿,都由我亲自评估!”张梅志愿带领团队,行走在红河大地的崇山峻岭之间,用脚步丈量着残疾儿童的漫漫“筛查”路,让更多的残疾儿童享受国家的好政策。第一次筛查工作是到各县市残联完成的,张梅发现许多乡镇的患儿无法到达指定地点完成评估。于是张梅决定,以后筛查工作要入村入户,绝不漏掉每一个有康复需求的孩子!2021年以来,张梅带领团队行程2000多公里,足迹遍布红河州8个县市,完成了400多名残疾儿童的筛查工作。当地老百姓说:“遇见白鹇鸟,就遇到了吉祥!这个张医生,就是我们的白鹇鸟!”

“张妈妈”铺就孩子通往未来的光明大道

张梅用慈母之心编织了一个又一个康复摇篮,让残疾孩子们的梦想发芽开花,残疾孩子们亲切地叫她“张妈妈”。

曾经,蒙自市鸣鹫镇鸣鹫社区倮姑村小组一个先天性马蹄足内翻的贫困小女孩用脚背行走了7年,在张梅团队的综合康复治疗下,小女孩可以拄着双拐慢慢行走,成功告别了用脚背走路的日子!后来小女孩长成一位花季少女,还参加了红河州残疾人举重队的训练。

个旧市城区街道有一对孪生兄弟,在9个月大时,父母发现小哥俩无法翻身坐立,更不要说走路了。兄弟俩的情况引起了“张妈妈”的关注,她带领团队为他们制定了科学的康复治疗训练计划。经过治疗,大宝不用人搀扶,可以走上一段路,而小宝也能慢慢上楼梯台阶。长大后小哥俩没有辜负“张妈妈”的艰辛付出,读书后学习成绩优异,成为同学们学习的好榜样。

“康复一个人,幸福一个家”成为执着信念和追求

在张梅带领下,康复医院打造了一支精医重德、团结奉献的团队,“康复一个人,幸福一个家”成为大家矢志不渝的信念和执着追求的目标。

2012年,州三院定点收治脑瘫患儿。“张妈妈”说:“面对患儿父母期盼的目光,面对患儿运动功能、认知功能、言语功能的残疾,除了心疼,剩下的就是全力以赴拯救孩子的使命感!”于是,枯燥的康复工作变得爱意满满。面对运动障碍的脑瘫患儿,言语障碍的自闭症孩子,张梅把每一个孩子都抱在身上,鼓励孩子们战胜害怕、悲观、失望与恐惧,陪伴孩子们一天天成长,一点点康复。于是,残疾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因为“张妈妈”,这里的每一个微笑都是美丽的,每一个拥抱都是温暖的,每一个努力都是勇敢的,每一个鼓励都是灿烂的!看着一个个孩子站起来,自闭症孩子开始注视自己的父母并叫出“爸爸妈妈”,张梅的眼眶里也泪光闪闪。

张梅相信,无论患者经历过什么疾病折磨与悲观失望,只要从内心把他们真正当成家人,就会有一种力量激励生命倔强地复苏与复原,并且唤起人心最纯正的那种情感。

 

姓名:杨国旺

事迹类别:敬业奉献好人

推荐单位:大理州文明办

中学校长用尽心血,致力于为农村孩子办一所家门口的优质中学

杨国旺,男,1963年12月生,中共党员,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一中党委书记、校长。37年坚持“办好一方教育,成就一代孩子”,用知识改变了一批批农村孩子的命运,用坚韧、包容、勤奋的“老黄牛”精神,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信仰与坚守。杨国旺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获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云南省教书育人楷模等多项荣誉。

“抠门校长”的建校梦想

1992年,杨国旺回到家乡祥云四中任教。当时的祥云四中教学质量不高、教室狭窄、操场坑洼不平、师生生活环境差……从农村走出来的杨国旺暗下决心:“一定要在落后的农村办一流的学校,教出一流的学生,让家乡的父老乡亲有盼头。”

随着办学规模扩大,学校要建新校区,但经费有限,杨国旺就带领全校师生投工投劳,用课余时间搬运了近一万方土,搬出了一个田径场,又自己设计安装篮球架、单双杠等。铺路的沥青也是在他的“乞讨”下,高速公路施工车辆免费赠送学校的,卸车、铺路他都亲自带着教师们完成。

就是这样一个“抠门”的校长,带着全校师生把祥云四中校园占地面积从47亩扩大到366亩,校舍面积扩大近10倍,资产从600多万元增加到2亿多元。

山区高中的“教育奇迹”

杨国旺立足校情,对家庭贫困学生实行精准救助,对学业有困难的学生进行精准辅导,对学业优秀有特长的学生进行精准扶优。他倡导成立了学校“希望工程基金”,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他还经常骑着自行车走村串户开展家访活动,18年不变。

祥云四中先后走出了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知名学府的学生,396名毕业生考上了“985”大学,教学成绩华丽蝶变,使祥云四中晋升为全省唯一一所地处乡镇的一级二等高中。

“农民孩子”的教育情怀

2004年高考,祥云四中综合成绩进入全州前五名,得到9万元奖金,杨国旺“擅自”把奖金中校长40%的比例“定”为4%,其余全部用于奖励教职工。

2007年,祥云县城引进了一所民办中学,该校董事会高薪聘请杨国旺出任校长,他拒绝了。然而,组织有需要的时候,杨国旺却一刻也没有迟疑。2020年9月,县里动员杨国旺挑起祥云一中教育教学改革重任,调任祥云一中校长,57岁的杨国旺毅然道:“只要组织上需要,我坚决服从安排。”

37年来,杨国旺一直孜孜以求、恪尽职守、敬业奉献,用知识帮助一批批农村孩子改变命运,也把杨国旺这个名字与教书育人紧紧连在一起。

 

姓名:杨洪琼

事迹类别:敬业奉献好人

推荐单位:曲靖市文明办

轮椅女将自强不息、努力拼搏,勇夺冬残奥会三金

杨洪琼,女,汉族,1989年9月20日生,中国女子残疾人越野滑雪和冬季两项运动员。2022年3月,在北京冬残奥会上,杨洪琼勇夺越野滑雪女子坐姿组短距离、中距离、长距离3个项目的金牌,成为“三冠王”,担任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闭幕式中国体育代表团旗手,荣获北京冬奥会、北京冬残奥会突出贡献个人荣誉称号。

农家少女,遭受厄运

杨洪琼出生于罗平县钟山乡狗街社区居民委员会安居村,父母都是农民,因为家贫,父母常年在外打工。13岁那年,杨洪琼和往常一样到山上去背柴,不慎从山坡跌落,直到村里邻居上山听见呼喊声才把她背回家。由于乡镇医疗水平有限以及耽误时间太长,杨洪琼脊髓受到损伤,致双下肢瘫痪。

接触冰雪运动,喜提“杨每跤”称号

不服输是杨洪琼的一大标签。2018年,经过推荐,杨洪琼进入了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的备战集训队伍。对一个南方人来说,滑雪这两个字太遥远了,但她还是义无反顾加入备战队伍。“之前轮椅篮球更多是一些技巧上的挑战,但越野滑雪在体力上的消耗更大,是纯体力活,太累了。”杨洪琼回忆起自己刚接触越野滑雪时的困难依然记忆犹新。坐式越野滑雪的一大特点是需要依靠双手来保持坐姿的身体平衡,这让杨洪琼颇为不适,大家还开玩笑地给她起了一个外号“杨每跤”,意味每天摔一跤。但面对困难,杨洪琼咬牙坚持了下来,从杨每跤慢慢变成了滑雪场上矫健的精灵。

克服低潮,成就“三冠王”

2021年全国残运会比赛因疫情原因推迟,就在杨洪琼结束国家队集训返回云南后不久,她接到了参加全国残运会的比赛任务。由于舟车劳顿加上身体原因,杨洪琼并没有展现出自己的实力,比赛成绩非常不理想。这让要强的杨洪琼倍感失望,一度想到了要放弃这项运动。

低潮期的杨洪琼特意请了假,回到家乡散心。在家乡熟悉的环境下,在亲戚家人的关心下,杨洪琼逐渐调整好心态,又返回了省运队,开始更艰苦的训练。

在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上,杨洪琼开始绽放自己的璀璨和光芒,在越野滑雪女子坐姿组短距离、中距离、长距离3个项目中勇夺金牌,成为“三冠王”,成为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闭幕式中国体育代表团旗手,并被表彰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个人。

从农家女到运动员,从低潮期到冬残奥会“三冠王”,杨洪琼成功的密码可能就是她那股能吃苦不服输的精神,用她的话说:“想来想去,还是觉得不服气,我怎么能就这样放弃呢?还是要再努力一把,看看我到底能不能成。”

 

姓名:赵跃芳

事迹类别:敬业奉献好人

推荐单位:临沧市文明办

女支书一心一意服务群众“不打烊”,致力于群众致富、乡村发展

赵跃芳,女,拉祜族,1969年9月生,中共党员,临翔区马台乡马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自2013年担任马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以来,她带领村“两委”班子当好群众的“主心骨”,推动马台村实现脱贫出列,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稳。她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云南省“扶贫好村官”、云南省村(社区)“百名好支书”等荣誉。

促搬迁,遭遇险情

2017年,马台村良子田小组集中安置点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当时,赵跃芳每天都和上级工作队、施工工人一起“泡”在建设工地,每天忙到深夜才能稍作休息。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搬迁和建设工作面临很多困难。其中,有一户群众因为不愿离开深山里的田地和房屋,不论工作组如何动员就是不愿搬家。赵跃芳了解情况后,主动认领下这个任务,她骑上摩托车一次又一次地往山里跑,讲政策、作动员,先后上门做工作27次,几乎磨破了嘴皮子,可这家人依然不愿搬迁。这天一早,赵跃芳又出发了,由于山路泥泞崎岖难行,加上连日劳累,稍一走神,摩托车滑出了山路,将她狠狠地摔进了山沟里。幸好车速不快,她强忍剧痛扶起车继续出发。主人见到满身泥水、狼狈不堪的赵跃芳后,瞬间心软了,终于签下了搬迁协议。

卖家产,垫资修路

在服务群众工作中,赵跃芳非常注重“规矩”,从不搞“一言堂”,凡事都要与村“两委”班子、村组干部、村民代表商量讨论后才做决定。在一次村民议事会上,大家反映大文顶小组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突出,村民们对村庄美化和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问题意见很大。赵跃芳一边耐心解答村民们的问题,一边迅速向上级汇报,争取政策支持。她先从自家准备用来修缮住房的存款里拿出5万元钱,垫资把存在风险地段的挡墙修起来。当雨季来临时,上级项目下来了,挡墙也建好了。过了不久,又有群众反映丁家桥村小组到马台村委会的道路实在太泥泞破烂了,出门总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赵跃芳在向上级报告的同时,又决定卖掉自己家在镇上经营红火的宾馆,垫资30多万元,将这条路进行了修缮硬化,方便了群众出行。几年来,为垫资搞建设、购买抢险物资等,赵跃芳掏空了自己的腰包。不但卖了自家的宾馆,也因没时间经营而关停了开设多年的餐馆。

谋产业,一心一意

马台乡地处深山,海拔适中,气候宜人,盛产大芽茶。可在几年前,群众守着丰富的茶树资源却致富无门,村里的茶厂常年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赵跃芳看在眼里、急在心头。2020年,当地政府下达了300万元的乡村产业振兴扶持项目资金,经过村“两委”和群众研究讨论,引进了云南星女王茶叶有限公司。公司引进后,用8个月的时间对原村茶厂进行升级改造,打造了集茶叶生产加工、茶文化体验、休闲旅游为一体的茶叶发展综合体。在建设过程中,赵跃芳一边积极组织茶农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公司开展合作,一边为企业顺利建设提供保障服务。一天,一户村民以树木遮挡了自家土地为由,阻挠企业在茶厂周边栽植行道树,赵跃芳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给群众做工作。当发现农户根本不讲理时,她并未生气,而是迅速向上级请示,召集了国土、林业、环保等站所的负责人现场解决问题。在向这户村民讲清楚了土地和林地权属依据后,问题最终得到了解决。赵跃芳耐心细致解决一桩桩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小事,一心一意建强马台村的乡村产业,在她的带领下,目前马台村已发展岩茶2000多亩,进行茶叶嫁接改良1708.42亩,种植竹笋2100亩、坚果4050亩、热区水果460亩,并通过合作社帮助500多户脱贫户及广大留守妇女解决了务工问题,帮助群众人均年增收达13000多元。

 

姓名:李华富

事迹类别:敬业奉献好人

推荐单位:普洱市文明办

老支书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带领群众勇毅抗击凶猛疫情

李华富,男,汉族,53岁,中共党员,1968年11月生,云南宁洱人,现任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县勐马镇帕亮村党总支副书记、帕亮村疫情防控党员先锋队队长。

2012年8月,李华富被普洱市委表彰为“创先争优百佳书记”,2016年1月,被评为全省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李华富不退缩、不畏惧,始终冲在战“疫”一线,以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党员形象

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面对重大挑战和考验,他闻令而动,快速组织村两委采取对策措施,坚决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至今,他仍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白天值班守卡,夜间巡逻巡查,周末加班加点节假日严格执行轮班值班安排,将工作任务落到实处,为其他村两委及全村党员干部树立了标杆。

勇于开拓创新,做好本职工作

自疫情发生以来,他身为帕亮村疫情防控党员先锋队临时支部书记,认真学习疫情防控的文件政策,根据疫情变化形势,研判本村疫情风险,统筹好全村疫情防控工作。他探索出“村内固定疫情防控堵卡点+支援民兵”联防联控机制,采取“围堵追”及进寨入户进行教育宣传等办法,引导群众做好疫情防控。在疫情防控工作中,随处可见他的身影。

铭记初心不改,服务群众永远在路上

李华富常说:“雷锋曾说过,共产党员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共产党员就像钉子,组织把你安排在任何岗位都要永不生锈、闪闪发光。”在疫情防控一线,他既是“指挥员”,又是“实干员”,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使李华富患上了严重的腰椎病,但他没有一句怨言,仍然“白+黑”“五+二”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他体恤群众,知道群众白天劳作,就等晚间才进寨入户开展各项工作,每次工作结束几乎都已是深夜,虽然村委会离家较近,但为了不打扰已经熟睡的家人,李华富选择驻扎在村委会。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发挥先锋作用

面对疫情,李华富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核心堡垒作用,引领村两委干部带好头、作表率,到村组路口参与卡点值守,对外来人员、车辆进行仔细检查,并号召全村党员亮身份当先锋,加入疫情防控志愿者队伍,开展防疫宣传和消毒工作,切实维护好村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好村里的安定稳定。

20多年来,李华富始终坚守岗位慎终如初、无私奉献恪守初心、爱岗敬业勇往直前,为边疆和谐稳定奉献了力量,受到了县乡村组各级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肯定。

 

姓名:张天连
事迹类别:孝老爱亲好人

推荐单位:文山州文明办

坚强母亲照顾两瘫痪儿子17年:“生了他们就一定要养”

张天连,女,壮族,1981年5月出生,文山州砚山县江那镇书院社区居民。17年来,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悉心呵护两个患有先天性肌肉萎缩的儿子,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撑起一个艰难的家。

张天连一家5口人,17岁的大儿子银银从小患有先天性肌肉萎缩和智力残疾,从文山州砚山县特殊教育学校毕业后,一直瘫痪在家,每天起床、穿衣、洗脸、吃饭、下床、上下楼、大小便、洗澡等生活琐事都由母亲张天连一人负责。15岁的二儿子涛涛也患有先天性肌肉萎缩,长期只能靠轮椅生活,最小的女儿才5岁。为了维持一家5口的生计,丈夫陈玖良常年在外打工,每个月定时寄2000-3000元不等的生活费给她和3个孩子,除去房贷2000元,她和3个孩子仅靠余下的1000元生活。

银银和涛涛年幼的时候能自己走一点,随着年龄增长,病情不断加重,腿部肌肉日渐萎缩,行走变得越来越艰难,现在两人都需要坐轮椅。哥哥银银常年瘫痪在床,由于智力残疾无法与人正常交流。弟弟涛涛很懂事,也爱学习,三年前,张天连除了每天照顾好银银和小女儿,还坚持每天接送涛涛到文山州砚山县特殊教育学校上学。但涛涛的体重不断增长,远比瘦小的母亲还要重。文山州砚山县特殊教育学校了解到他们家的情况后,每月为涛涛送教上门2个课时。涛涛说:“希望有一天可以站起来,帮妈妈分担一些家务,帮她捶捶背,帮她洗一下脚,为她做点喜欢吃的菜。妈妈每天把我和哥哥抬上抬下真的非常辛苦。希望能多读一点书,掌握一些基本知识,以后有能力就当一个小卖部的老板,自食其力的同时也可以照顾妈妈和哥哥。”

面对不能自理的两个儿子和年幼的小女儿,张天连没有放弃,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选择咬牙坚持,先后带着两个儿子到昆明、文山、开远等地寻医,即使自己高血压、腰椎颈椎等病痛缠身,仍然悉心照顾好三个儿女,悉心操持家庭。张天连说:“老天接连给我们家开了两次玩笑,我们两口子不知道抱头痛哭过多少次,哭过之后,擦干眼泪,还是要坚强面对现实,承担起责任。孩子虽然残缺,但生了他们,就要养好他们!”

17年来,张天连从未放弃过。对于自己的付出,张天连说得很简单:“他们只要需要我照顾一天,我就会照顾好他们一天。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是最幸福的!”

 

姓名:和建花

事迹类别:孝老爱亲好人

推荐单位:迪庆州文明办

坚韧女性几十年如一日孤身照顾瘫痪的公公、赡养老人、抚育孩子,用爱心撑起残缺的家

和建花,纳西族,1975年12月生,云南迪庆经济开发区新仁村委会上村组人。

作为一名农村妇女,和建花很普通,作为一名儿媳,她又很伟大。20年来,她经历了青年丧夫、公公全身瘫痪等一系列打击,但生活的不幸没有压弯她的腰,她赡养老人、抚养孩子,用真诚和爱心传递着人间真情。

28岁那年和建花与丈夫结婚,第二年喜得一女。丈夫体贴,妻子勤俭持家,一家人日子过得虽然算不上富裕,但也幸福美满。天有不测风云,丈夫在一次外出做活时发生车祸不幸离世,公公又突发脑溢血导致全身瘫痪,全家人进入生活的低谷。

“你还年轻,不如找个好人家改嫁,日子会过得舒坦些。”许多人不止一次劝和建花,和建花却毅然选择留下,她拉着公公婆婆的手说:“我们是一家人,我永远不会离开这个家。”

此后,和建花用自己瘦弱的身体撑起了家庭的全部希望。作为家庭主要劳动力的她从不让家里的十多亩地荒着,每到农忙季节,和建花是村里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在农村机械化还没普及的时候,家里没有耕牛犁田,和建花就扛起犁头自己犁。

为赚钱照顾老人,和建花利用农闲时间去附近企业打零工,每天早上6点起床,忙完农活后徒步到工厂上班,晚上无论下班多晚,都会赶回来陪老人拉家常。两个老人看到儿媳的艰辛很心疼,就劝她住在厂子里,但她却说,“我每天看不到你们心里不踏实。”

20年来,和建花从没和老人翻过一次脸,说过一句重话,家里生活困难,她就自己节俭生活,但在老人和孩子身上却从不吝啬,最好的东西总是留给老人用,老人也把她当成自己的亲闺女一样看待。

和建花用坚强挺起了不屈的脊梁,撑起了一个家庭。在和建花的精心教育下,2021年,和建花的女儿考上了昆明医科大学。

 

姓名:陈斌

事迹类别:孝老爱亲好人

推荐单位:迪庆州文明办

康巴汉子接续赡养没有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接起家庭爱心接力棒

陈斌,男,藏族,1975年10月生,中共党员,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医药有限公司负责人。30多年前,无依无靠的茨里布称被家住德钦县升平镇的陈斌母亲拉姆领到家里,母亲去世后,陈斌接过了义务赡养老人的接力棒,让茨里布姆的幸福生活一直延续下来。“父母亲在临终前,一直叮嘱我们要善待老人,我们也一直待她如自己的亲人。”陈斌如是说。

陈斌和妻子工作都很忙,但再忙他们也不会忘记茨里布称,将她当作亲人一样照顾。转眼间,陈斌的孩子要上大学了,陈斌和妻子要送孩子去上学,只能找来亲友照料茨里布称。亲友对陈斌一家赡养茨里布称的义举打心底佩服,也很乐意帮忙照看老人。

几年前,升平镇政府提出可以让老人到敬老院居住。因为敬老院条件好,陈斌夫妇就将老人送到了敬老院。在两个星期的出差结束后,他和爱人第一时间到敬老院看望老人,当看到老人孤独无助的眼神时,两人心里都很难过,当天就把老人接回家中照料。每天,陈斌和妻子下班后就要老人端上热饭热水,隔三差五为老人洗澡搓背。

如今茨里布称八十六岁,耳朵失聪,并伴有严重的老年痴呆,经常大小便失禁,都需要陈斌的爱人清理换洗,陈斌两口子照顾老人更加无微不至。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30多年的爱心坚守,30多年的接力传承,梅里雪山脚下的这段佳话留下的是感动、是钦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生动演绎。

 

姓名:杨洪生

事迹类别:孝老爱亲好人

推荐单位:保山市文明办

乐观女性长年悉心照顾瘫痪的婆婆和生病的丈夫,诠释“孝老爱亲”时代内涵

杨洪生,女,1990年10生,中共预备党员,保山市隆阳区潞江镇新寨村村民。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杨洪生以自己的善良、淳朴,十几年如一日照顾生病的婆婆,她用11个春夏秋冬,诠释了“孝”和“爱”的传统美德。2022年4月,杨洪生被评为2021年度“保山好人”。

坚定初心,无怨无悔

2010年10月,杨洪生与邵宗平正准备结婚,谁也没有想到,在结婚前10天,邵宗平的母亲谢克柱突发脑溢血住进了医院,经过1个月的住院治疗,情况有所好转并出院在家中休养。因脑溢血造成的后遗症十分严重,谢克柱完全丧失了自理能力。面对男友家的情况,杨洪生没有选择离开,而是与邵宗平如期举行了婚礼。后来,邵宗平患上了比较严重的关节炎和痛风病,发病的时候只能躺在床上,11年来,杨洪生在精心照顾婆婆和丈夫同时,还担负起一家的生计,每天下地干活维持一家人的生活。11年如一日的坚持让她看上去苍老了许多,但她没有选择放弃,毅然当起了家庭的顶梁柱。

言传身教,筑牢家风

在潞江镇新寨村,杨洪生就是“孝顺媳妇”的代名词,一提她村里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夸她是孝媳、贤妻、良母。她对长辈的孝心,不但影响着孩子,还感染着周边群众。在孩子邵本杨眼里,“妈妈对奶奶好,对爸爸好,对自己好,妈妈是善良、纯朴、勤劳的”,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邵本杨学习成绩优秀,也十分懂事孝顺,回到家总帮着杨洪生分担家务。

有人问杨洪生,是什么支撑她十几年如一日照顾重病的婆婆,杨洪生说:“我就是把她当作自己的妈妈一样照顾。谁都有老的一天,我要教会孩子敬老、孝老、爱老,让这样的美德一代代传承下去。”

对现在有耐心,对未来充满信心

在谈到对未来有什么期许时,杨洪生脸上洋溢着笑容,她告诉笔者,现在国家政策好,村里对他们家也十分照顾,首先要做的就是孝敬好自己的母亲,也希望丈夫的身体好好的,一家人和和睦睦、平平安安,孩子顺利考上理想的大学。另外,希望通过努力能盖一间平顶房。

杨洪生敬老、爱老、尊老、孝老的事迹被潞江镇新寨村委会以彩绘形式画到了墙上供全村群众学习,并先后在云南日报客户端、环球在线新闻观察进行报道。

 

姓名:赵悦希

事迹类别:见义勇为好人

推荐单位:昆明市文明办

“90后”女记者险情中临危受命,机智勇敢面对歹徒

赵悦希,女,1993年9月生,云南广电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记者。

赵悦希工作期间一直坚守一线记者工作,2021年1月22日,在震惊大众的持刀劫持人质事件中,赵悦希依照警方现场安排部署,负责协助分散歹徒注意力,她巧妙而不露痕迹地与歹徒周旋,为特警成功处置争取了时间,在这场“战斗”中贡献出了一份外柔内刚的女性力量。

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和担当

2021年1月22日下午5点许,昆明市某中学发生一起持刀劫持人质案。事件中,嫌犯向警方提出要与手持记者证的女记者对话,否则将伤害人质。昆明警方迅速联系云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新闻部,希望给予支援。接到指令后,当时在现场的记者赵悦希没有丝毫犹豫就答应了。随后,赵悦希依照警方现场安排,拿了饮料慢慢走近嫌犯,心中默念保持冷静,按照嫌犯要求喝水、出示记者证、拿拍摄设备来录像……在这个过程中,赵悦希借助“用昆明话还是普通话”“你是哪里人”等简短问题以稳定嫌犯情绪,分散他的注意力,为特警成功处置争取到了时间。

据初步统计,截至2021年1月25日,微博端话题“昆明女记者”等相关话题阅读量为12亿,8万次讨论。网友评论:“吾辈楷模,真的骄傲!”“要做就做这样的记者!”赵悦希在关键时刻体现出了勇敢无畏的精神和崇高的职业道德,充分展现了新闻记者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

日常勤于实践钻研 践行新闻为民服务使命

2017年10月,赵悦希进入云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工作,期间一直是一线记者。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提前结束春节假期返岗,深入社区、医院、隔离观察点等防疫一线参与报道,采写了数十条有关防疫的民生新闻。

入职三年来,她采访扎实、勤于钻研,发表了一批质量高、社会反响良好的调查报道,并为她积累了作为新闻工作者面对突发事件的工作经验。入行不久,赵悦希接到采访任务,学府路居民反映雾炮车频繁作业,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接到选题后,赵悦希前往学府路,经多次采访调研,撰写了《2018昆明空气质量下降雾炮车围国控空气监测站作业》系列新闻,荣获2018年云南新闻奖三等奖。她调查报道的公租房非法转租事件引起了公租房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最终根据新闻报道相关线索,主管部门对非法转租公租房的问题进行了严肃查处。2020年,赵悦希通过暗访、调查、检测等,历时一个多月完成了《火车站周边小贩兜售充电宝 30元不到即可到手》系列报道,被各大媒体转载,引起了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市场检查,维护广大消费者权益。此外,在“黑医馆”“三无小玩具”“黑车拉客”等调查报道中,赵悦希始终高度重视新闻真实性,做到现场取证、持之有据,反复核实、一丝不苟,切实让媒体的舆论监督起到化解矛盾、促进工作、团结鼓劲的效果。

劫持人质事件发生后,赵悦希稍作休整又重回岗位,投入工作。她说:“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在需要的时候,必须挺身而出,做一个有血有肉的新闻人。我也相信,面对昨天这样的处境,换成任何一位同事一定也会挺身而出。今后在记者岗位上,我也一定会认真工作,肩负好记者的职责,牢记新闻为人民服务。”

 

姓名:蒋文才

事迹类别:见义勇为好人

推荐单位:昆明市文明办

热心村民路遇车祸,奋力搭救受困人员

蒋文才,男,1967年9月生,昆明市西山区海口街道蒋凹村村民,曾获评“昆明好人”荣誉称号。

路遇车祸奋力搭救

2020年6月3日17时左右,一辆白色中型小货车途经高海高速公路辅道蒋凹坡段,因制动出现问题疾驰而下,撞上高海高速公路桥墩,驾驶员重伤,车体严重损毁,现场散落钱包、手机等财物。

事故发生时,从地里收工回家的蒋文才正好路过,他急忙上前施救。看到驾驶员被卡在驾驶座上,蒋文才首先想到的是把他拉出来,但经过多次尝试均不能打开车门。眼看驾驶员痛苦加剧,蒋文才担心驾驶员伤势过重引发生命危险,决定立即卸载货物减轻驾驶室压力,再设法救出驾驶员。蒋文才迅速爬上车,争分夺秒把车上货物往车下扔,一边扔,一边向路过的行人大声求助,“快!快!出车祸了!快来救人啊!”听到呼救,同村两人加入卸货队伍。卸货途中,蒋文才突然感到胸口一闷、一阵头晕。同村两人让他回去休息,但听着伤者的呼救,蒋文才缓了缓又立即投入救援当中。

随后,收到消息的街道应急队赶到现场。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受困驾驶员成功获救,被送往医院救治,蒋文才如释重负,缓缓向家走去。可没走多远,他突然重重摔在地上,村民见状急忙将他扶起,送回家中。归家后没过多久,蒋文才再次昏倒,家人随即将蒋文才送往医院,并在医院做了心脏搭桥手术。

见义勇为热心助人不止一两次

这已经不是蒋文才第一次见义勇为了。2017年冬,一个宁静的午后,一辆满载硫酸危化物的罐车在高海高速辅道蒋凹坡段失控侧翻,酸液泄漏对驾驶员和周边环境造成极大危害,蒋文才积极参与救援。2018年的一个冬夜,同一路段,一辆小汽车失控撞断护栏,车身卡在护栏间,情况非常危急。蒋文才听到呼救后立即赶赴现场参加救援。

几十年来,无论邻居谁家遇到困难,蒋文才总是第一时间到场,忙前忙后、出力献策。“人活着,不能光为自己,做好事心里总是踏实的,况且我做的都是每个人都会做的事,不值得一提。”怀着这样的朴实想法,他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做着好事。

 

姓名:杨绍兴

事迹类别:见义勇为好人

推荐单位:楚雄州文明办

基层信访局长弘扬雷锋精神,事故危险中勇敢救助多名受伤群众

杨绍兴,男,汉族,1969年7月生,云南双柏人,1989年7月参加工作,199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双柏县信访局党组书记、局长、一级主任科员。

自担任信访局局长以来,杨绍兴跑遍了全县470多个村民小组,250多户信访家庭,双柏县连续4年荣获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4年信访工作考核排名全州第一,双柏县信访局被人民网评为“2021年度人民网网上群众工作民心汇聚单位”。2022年,杨绍兴等4人被授予云南省见义勇为先进群体称号,杨绍兴被评为“第十四届全国见义勇为模范”。

见义勇为显豪情 火中救人传佳话

“杨绍兴,好样的,我给你一个大大的赞”“国家有英雄,民族有希望,为党的好干部杨绍兴点赞”“奋不顾身,抢救一家四口,你是双柏人民的骄傲”“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你是当之无愧的英雄”……双柏县信访局局长杨绍兴危急时刻冲入火海,奋不顾身抢救一家四口的消息,从云南双柏的大山深处传来。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议论纷纷,为他的英勇行为点赞。

2021年4月4日,杨绍兴携家人驾驶私家车从县城妥甸返回大庄老家探望父母,行至彩鄂路段时,看见一辆黑色轿车侧翻在公路边水沟内,车头浓烟滚滚,不时蹿出火苗,车内隐约传来撞击声和呼救声,杨绍兴立即靠边停车,往起火车辆冲去。

事故车辆已变形,车门无法打开,杨绍兴遂从路边抱起石头砸向车窗,一下、两下、三下……经过多次努力,车窗玻璃被砸开一个口子,只见一个小孩被压在最下面,驾驶人尚且清醒,一个微弱的声音从车内传来:“我不行了,请你先救小孩。”

由于车窗玻璃开口太小,无法直接救人,面对随时可能爆炸的车辆,杨绍兴快速跳上车顶,在驾驶人的配合下打开天窗,先后把驾驶人、驾驶人妻子、驾驶人弟弟及小孩成功救出,并转移到安全地带。之后,身后突然传来巨大的爆炸声,一团烈焰冲天而起,轿车发生爆炸,瞬间被大火吞噬。

“太惊险了,如果慢一分钟,后果不堪设想。”4人得救,杨绍兴终于松了口气,此时他才发现自己的手指被车窗玻璃划破,鲜血直流,头部也被撞伤。他强忍着左手及头部受伤的疼痛,立即拨打110报警,并及时请求大庄卫生院派人前来救援。在众人的帮助下,伤者及时得到了救治,脱离了生命危险。

2021年4月26日,被救驾驶人及其妻子、弟弟手捧“见义勇为施援手,弘扬社会正能量”的锦旗及感谢信,专程到信访局感谢杨绍兴。“谢谢您!谢谢您!是您救了我们一家四口!”

事后,有人问杨绍兴,“当时车已起火,轿车随时会爆炸,你不害怕吗?”杨绍兴笑了笑说:“怕呀,当然怕,可当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我能视而不见吗?说实话,我当时一心只想着救人,根本就没有时间想别的。”

杨绍兴英勇救人的事迹被新闻媒体争相报道,面对群众的褒奖和鼓励,杨绍兴平静地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这是我分内之事,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彰显了共产党人模范带头和担当作为的光辉形象,激励着身边的人崇德向善、见贤思齐。

公告公示 更多>>
州市播报 更多>>
文明评论 更多>>
Copyright (c) 2021 云南文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 省文明办 主办 云南文明网运营中心 承办 京ICP备100314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