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理州 >> 大理剑川: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字号:
【打印】

大理剑川: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2024-02-03 来源:剑川县文明办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软实力,剑川县立足文化资源,将丰富的文化遗产以及多样的文化生态转化为群众增收致富的路径,“软实力”正为剑川乡村振兴提供“硬支撑”。
  这几天,在甸南镇白族土陶传习所里,剑川白族土陶制作技艺州级代表性传承人董志明和工人们完成了新一批茶具修坯,正准备入窑烧制,争取在年前发往上海。这批茶具从用料选择、图案设计,将剑川雕刻技艺与民俗文化进行了融合。
  “这套烤茶茶具结合了白族的传统茶俗,经过改进,可以用固体酒精做燃料来烤茶,效果就和以前在柴火、炭火上烤的茶一样。”董志明介绍道,剑川黑陶经由无釉无彩碳化窑变的古老工艺烧制而成,泥土与柴火的碰撞,产生了剑川黑陶独有的黑色美,其色泽敦厚内敛,集制陶、雕刻、绘画于一身,温润而又不失质感,深受游客的欢迎。
  多年来,董志明严守白族传统制陶工艺核心,创新产品式样、种类,他在制作研发旅游新产品的基础上,以“非遗+旅游”为主线,开设陶艺参观、制作体验项目,每年有1万多人次游客前来感受剑川黑陶的魅力。同时,董志明还通过传习所积极开展黑陶教学和乡村技能人才培训,以“公司+农户”的方式,带动了周边32户群众掌握黑陶制作技艺并凭借技艺脱贫致富,走出了一条剑川黑陶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黑陶为我打开了另外一扇窗,不仅在家门口就可以挣钱,还让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让我用土陶来宣传家乡的文化,我真的感到很高兴。”今年25岁的李浩说。
  和土陶一样,剑川木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段四兴所在的剑川兴艺木雕发展有限公司也积极参与并实践传统工艺助力乡村振兴,以“非遗+精准扶贫”的模式,先后开展了6期残疾人木雕培训班、2期提升班,培训162名残疾人,并采取分散式家庭制作的“基地+工匠”“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链格局和就业模式,辐射带动了周边的100多名残疾人及家庭成员实现了就业。
  在发挥乡村文化人才在乡村振兴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示范引领和骨干带动作用的同时,剑川县依托剑川木雕、布扎等非遗项目,强化“非遗+文创”“非遗+旅游”“非遗+研学”新发展模式,打造集中展示、销售文创产品的线上线下平台、非遗旅游线路,大力延伸非遗工坊发展链条,为非遗工坊进A级旅游景区、进历史文化街区等搭建制作体验和销售平台提供支持,有效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在剑川,文化随处可见。这里是“中国木雕之乡”,素有“文献名邦”的美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可谓人文厚重、民风淳朴。为助力文化产业增效,剑川县积极推进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先后完成沙溪古镇欧阳大院、杨家大院修缮工作,将剑川古城李瑞棻宅院打造成以剑川白族民居、木雕大木构件、木雕精品以及木雕研发成果为重点的实物展示和销售的平台。依托剑川“木雕、土陶、石雕、布扎”等非遗项目,推出了一批兼具民族文化内涵和现代设计元素的旅游工艺品,培育壮大特色文化产业,构建起产业发展、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的多赢格局。
  如今,不论是在沙溪古镇欧阳大院、先锋白族书局,还是剑川古城木雕精品馆、国家方志馆南方丝绸之路分馆,每天都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驻足参观。“感觉剑川的文化底蕴很深厚,剑川木雕、布扎等这些工艺品技艺精湛,这些文化都让我感到深深震撼。”来自上海的游客张先生说。
  近年来,剑川县不断加大公共文化投入、积极搭建文化振兴平台、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文化产品、打造文化品牌。截至目前,全县有83项国家、省、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各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86名,成立了23个非遗传习所、2个非遗+旅游示范点、11个非遗工坊。2023年10月,首批63个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出炉,剑川县成为大理州唯一试点县市。
公告公示 更多>>
州市播报 更多>>
文明评论 更多>>
Copyright (c) 2021 云南文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 省文明办 主办 云南文明网运营中心 承办 京ICP备100314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