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西双版纳州 >> 勐腊县瑶区乡:“蓝腚染布引来好日子
【字号:
【打印】

勐腊县瑶区乡:“蓝腚染布引来好日子

2024-03-21 来源:西双版纳州委文明办
  “蓝定瑶”作为瑶族的一个支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个民族,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的蓝靛瑶聚居地瑶区瑶族乡,至今仍保留着完整的蓝靛瑶民俗文化,最独特的当属蓝靛瑶服饰。
  早在2006年,瑶族服饰便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蓝靛瑶服饰,蓝靛瑶服饰风格简朴,工艺精细,令人叹为观止。在瑶区乡光明一组“盘贵明瑶区服装店”蓝靛瑶服饰手工织绣坊里。是另一番热闹光景,七八个蓝靛瑶妇女围着缝纫机、刺绣工具竹篮,一边飞针走线,一边畅聊家常,絮语声和欢笑声时不时飞出来。
  瑶族拥有娴熟的挑花、刺绣、蜡染工艺,有着上百种缤纷多彩的民族服饰,通过服装的传承和妙用,使挑花、刺绣、蜡染工艺在时间的流逝中得以发扬和传承,瑶族民间挑花、刺绣、蜡染技术广为普及,俗话说,“瑶女不会绣花找不到婆家”,瑶族女性从小习绣,及长至婚,一套婚嫁衣裳,甚至连婚后孩子用的披风、被带都一一备齐。
  制靛、漂白、染布……一张粗糙的白布染成了蓝褐色的瑶族布匹,经过盘贵明、李妹兰夫妻的巧手“绣刺”后,变成了一张张精美的蓝腚布匹,以及10余类蓝腚瑶工艺品。
  盘贵明今年61岁,是瑶区乡沙仁村光明一组的村民,瑶族传统服装工艺师。
  蓝腚染布:制靛。首先,使用蓝靛草(是一种草本植物,用于制作蓝靛)进行浸泡。将蓝靛草浸泡在水中,通常需要浸泡七天,以提取蓝汁。浸泡后,加入石灰水,通过搅拌使蓝靛水与石灰水混合均匀,形成蓝靛。
  漂白。漂白是蓝腚染布的第一道工序。瑶族妇女会在早晨太阳升起时将白布拿到田地角小溪边进行晾晒,等到中午露水消失后再收集起来,然后拿到河边清洗。这个过程需要重复进行,直到白布形成所需的白色。
  染布。漂白后的白布可以开始染制,染布前,需要将蓝靛水与白酒等混合制成染液。然后将白布浸泡在染液中,进行染色。染制完成后,布料需要经过晾晒、捶打等处理,以使布面平滑光亮。染好的布料在晾干后,堆起来并用专门的刮灰刀将灰浆刮掉,以去除多余的染料,清洗后,布料会被挑高至晾衣竿上晾晒,最后用熨斗熨烫平整存放。
  这个过程不仅需要精细的手工操作,还需要对染料的成分和比例有精细的了解,以确保染出的布料颜色纯正、图案清晰。
  “我们村已经有多年的瑶族蓝腚染布制造历史,家家户户瑶族年长妇女都会生产瑶族蓝腚染布。”盘贵明说。现在,我们在自家设立小作坊生产瑶族蓝腚染布,自产自销,质量参差不齐,价格低,销路不好。因此,近年来,光明一组村的瑶族蓝腚染布产业处于小、弱、散状态。
  2018年,盘贵明与妻子商议,实施“五个统一”模式后,购买原料、制定生产标准、制定收购、销售的经营模式,让光明一组村的瑶族蓝腚染布生产走上了集约化生产之路,至今瑶区乡有10多户瑶族村民加入瑶族蓝腚染布作坊,瑶族群众带着自己的布料或盘贵明家原布加工瑶族服饰。
  “原布利润低,一米布才卖10元钱,并且原布的用途不广,难以打开销路。”盘贵明说,因此,盘贵明苦苦思索创新之道。2018年以来,盘贵明到勐伴、易武等地考察,发现当地的布料产品多样化,从原布衍生出的瑶族衣服服饰、瑶帽、统包、民族手工艺品等各类产品。受此启发,盘贵明回到光明一组村后,创新出多种布类产品,还专门让妻子在家里研发瑶族刺绣、瑶族服饰和民族手工艺品。
  在盘贵明、李妹兰夫妻的带动下,她和丈夫一起经营起光明一组瑶族蓝腚染布制绣服饰作坊。
  2020年,盘贵明毅然在家乡深耕染布生产工艺,李小妹则侧重产品创新制作,夫妻二人各有分工,共同带动村民发展瑶族蓝腚染布、民族服饰和手工艺品产业。
  目前,瑶区乡沙仁村委会光明一组村建起了手工服饰作坊,研发出多类蓝腚瑶染布服饰产品。看着家乡的10余类瑶族蓝腚染布、瑶族服饰、瑶帽、统包、民族手工艺品产业日益红火。李妹兰向笔者介绍道:“现在一年有一万的收入,比离乡背井打工强多了。“
  瑶区乡“盘贵明瑶区服装店”蓝靛瑶服饰手工织绣坊,透着浓浓的农耕文明的气息。(冯宏伟)
公告公示 更多>>
州市播报 更多>>
文明评论 更多>>
Copyright (c) 2021 云南文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 省文明办 主办 云南文明网运营中心 承办 京ICP备10031449号